在中国古代,实行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老子再是明君,也是肉体身,精力有限,即使能长出三头六臂也不够用,从知人到善任,难一步到位,不出丝毫纰漏更是不可能的,于是,"试职"便成为他们选取官员的一种办法和手段,早在原始社会,尧用了三年时间考察,才决定选舜为其接任人;春秋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计其功,决其泽";到唐朝的武则天时期,"试官"成为一种制度,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让想当官的人进行"试职",在做事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所谓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也就知道了。
武则天即位后,运用了不少选拔治世贤能的方法,比如推行《姓氏录》,破门阀世俗。在封建社会,自从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以后,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重门第、轻才学的门阀观念就如一根绳索一样,对人才进行着扼杀。出身于寒门之家的武则天推行《姓氏录》,打破了门阀世俗,使众多过去沉溺于下层的普通地主、寒门俊杰,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同时也成为武则天推行自己政治路线的得力工具。
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科举取士,推行"试官"制度。唐太宗执政23年,每年取进士都不过几名至十几名。到武则天执掌朝政时,不仅改变了考试内容,公元702年首次开创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而且增加录用人数。在她执政的五十多年中,取进士达一千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
不仅这样,武则天还放手给人官做。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武则天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
当时,想为官者,不管是九品以下的官吏,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自荐,请求做官或者升官。还可以通过他人推荐,或者地方推荐,做"试官",称之为"试用之官"。
既然当官这么容易,如果大家做百姓做腻了都去过把官瘾怎么办,那国家不是乱了?那不造成用人过滥的问题?
在当时,曾有一段时间确实出现过这种状况,那段时间通过非正式途径当上朝廷官员的人很多。有个叫沈全交的举人做了这样一首打油诗,对这种滥封官的现象进行嘲讽: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这是一名名叫张鷟的人作的一首歌谣。沈全交在后面用补了两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前面已在说补阙一车一车地运,拾遗满斗满斗地量,铁齿耙耧来的侍御史,碗筷子脱出的校书郎。沈全交又在后面火上浇油,说什么浆子糊心的存抚使,谷糠眯眼的圣神皇。"抚使"是管理举荐人才的官,沈全交说他们都是面糊,"圣神皇"指的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当时的尊号就叫"圣神皇帝",沈全交居然说她耷拉着眼皮装着没看见。这不是在诽谤朝廷恶毒攻击武则天吗?沈全交简直在摸老虎屁股。奇的是,武则天听了此事后,居然笑说"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并无为难沈全交。
武则天这样说,一是她自己的好气量,二来她推行"试官"制度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如何我们现在大学招收学生,是讲究"宽进严出"的。仕途从来都不是一条好走的道,当官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武则天打开官府的大门,放开手脚招收官吏,慷慨地给人官做,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更不是你做官做得做得坏都是同等待遇的。
"试官"者,一旦开始了试官,在位不作为者或不称职者,一经发现,轻者革职,重者诛杀。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纲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放手封官,严刑杀官,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因此有想投机为官者,或者想过官瘾的浅薄之徒,往往上任没几天可能就会脑袋搬了家,得拿命来补偿自己所造成的损失。
真金不怕火炼,不怕死又有真本事的当然不怕一试了。武则天时期是出现过不少名扬千古的官吏的,比如狄仁杰、魏元忠、姚崇、张柬之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贤能,为大唐盛世做了不少贡献。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