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一)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重视医德修养,尊重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竭诚为病人诊治应该是有一个道德标准的。医者一身系著病人的安危,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探脉诊舌,问起始原因病因,忧患饮食之节,起居之度,或伤于毒,应尽察细毫,切不可花言巧语地口头应付,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攻其一关,不顾其它,往往会导致旧病未除,新病复起的不良后果。
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志,比治疗外感疾病要困难的多,如不察视仔细,问题问得巧妙,就得不到正确回答,有时很难把握真正病因,从而无法进行治疗。
历代名家都认为医学是仁术,对病者要关心、体贴,做到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孙思邈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分亲疏贵贱,把所有的病人都当做自己的至亲好友看待。当医生的应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不问年龄老少、容貌美丑、聪明愚蠢、属何民族、性格特点,都要精诚诊治。
治病贵速,一发千钧,凡病家有请,就不顾艰险疲劳,立即出诊。孙思邈对于求治的患者,总是有求必应,做到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元代朱震亨更是不惮路途远近,有请必往。“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他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病人熬过一刻胜于一年,痛苦不堪,我怎能图自己的安逸呢?病家求药,不求其偿,不要报酬;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穷困病苦的人,只当奉送。
故历代医家择徒授艺,都要挑选心诚意专的人。即使是名医的子孙,也不一定都能克绍萁裘,继承家学。
明代著名儿科医学家万全,共有十个儿子,没有一个能继承父业的。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死之前,曾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清史稿 叶桂传》)这段话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医德(二)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当外公行医为人治病时,我还没有出世。我常听祖母和母亲说,当患者治完了病时,外公经常会让他们吃饱了饭再走。这句话我当时听了并不以为然。现在仔细回想起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还真的不容易呢!每年都有青黄不接时,自己舍不得吃米饭,只是稀汤里加一些糊糊,还意味著这得背著我那五个正在成长且需要吃饱的兄弟姐妹,不让来客看到那几双□慕的眼神……
我的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小镇,门口有一条在当时是主要交通运输渠道的河,河的桥上有一盏当时唯一的航标灯。夜幕降临后,伸手不见五指时,这盏航标灯使多少渔船安全驶过,桥上桥下的人全靠这长明灯在风雨中不滑倒。我的祖父规定家里的用油必须在长明灯能确保的情况下,才能食用。这意味著家里经常是用清水煮菜吃。
今天我自己继承了家业,在国外行医,经常也会遇到一些使自己在对医德方面的重要性的考验。
一天,正忙得不亦乐乎时,接到二个急诊电话,二个人是同样的急性腰扭伤。我只有一个空位子,不能两全,只能在二者间选其一。二人中一个是经济宽裕,无论花什么代价今天非得来治疗的患者,另一个是靠信用卡,这里借了那里还,下顿饭经常都没有着落的人。
作为医者,我不会因为贫富去选择,男女老少,亲疏美丑,在我眼里没有差别,一视同仁。但是现实中,那个付不起诊费的是找不到别的医生为他治疗的,所以我选择了他。
记得我祖母说:“见人有难时,一定要帮。说不定是菩萨想试试你是不是个善心人呢!”这话我从小就记在脑子里了。
一般情况下,诊所倒也太平,有时会突然有一连几个进门后又吐又拉秽物全泄在你面前的病人。当然此时光是当医生是不够的,做清理的同时,要平心静气地安慰他,使患者不至于窘迫羞愧,那样的话,很快患者就会好转。
故古人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也就是说,医生这个职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
今天我修炼了法轮大法,更明白了医德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医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与上门来求医的病人,并以修炼人的品德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博施济众。在当今大陆风行拉开肚皮要红包的时代,需要的就是为民除疾苦,治病救人,德才具备的良医!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