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第78世迁至高淳
新杨村村民杨周宏,62岁,原长乐小学校长,退休后一直在为整理杨氏宗谱忙碌着。一见到记者,他就翻出家谱打开了话匣子:
杨家先祖杨伯侨是周成王的后人。原来武王之次子伯侨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根据宗谱的记载,早在东汉杨家就出了位大清官:杨震。
公元110年,杨震从荆州刺史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有故人送来黄金。杨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故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反驳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就这样传开了。
杨周宏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毁于1954年大水的杨家祠堂里就曾悬挂着“四知堂”匾,是纪念先人,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杨家繁衍到了第74世,杨家将第一代:杨信出现了……
而北宋靖康2年迁徙到高淳的则是杨家第78世杨时荣,记者看到的《芦溪杨氏宗谱》就是将杨时荣奉为一世祖的。
杨周宏算了算,第74世杨信到第78世杨时荣跨度约100年,其间正好是杨家将三代浴血奋战的光荣时刻。
村民祭祖不忘杨家将
稍稍留意,你就会在村子里发现英雄的印记。
杨家村有个龙王庙,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即使在1954年洪灾和“文革”期间,也没有被毁。
1989年江苏省文化厅的专家现场查看后认定,前进系明朝所修、后进属清朝,专家嘱咐村民们加强保护。
龙王庙去年刚由杨氏村民捐资修葺一新,面朝龙潭,八字形大门两侧最显眼的地方各嵌有一副精美浮雕:《杨门忠烈光照千秋》、《杨家将扶宋图》。只见杨业骑着高头大马,若有所思地捋着胡须,眼睛凝视着前方,杨门虎将个个精神抖擞,身后的大宋战旗迎风招展……
两位看庙的老人告诉记者,从北宋起,这一带一直是宋氏后人的聚居之地,他们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这不仅仅是口耳相传所得,宗谱上也说得很清楚。
舞龙传统延续700年
时间停留在北宋靖康年间,杨时荣和家人一路逃难到今高淳龙潭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他们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芦溪杨氏宗谱》载,“……(杨时荣)迁溧邑崇教乡长芦东庄,遂家焉,聚陈氏,俱以天年终。”
宗谱中提到的“东庄”就是今天的杨家、新杨两个行政村,而杨家湾就是当年的西庄。
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的故事:一夜,杨时荣梦见“五色龙”在村西深潭中盘旋升空,醒后便许愿说,要是龙能保一方太平,他就要画龙像、列神位、建龙庙。
蹊跷的是,此后这潭一直没有淹死过人。
100多年后,杨氏村民又请能工巧匠扎出“五色龙”庆元宵。
杨家至今延续着舞龙的传统,杨周宏告诉记者,上一次舞龙还是在去年元宵节,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
杨家后人将再续宗谱
除了舞龙,杨家人还视宗谱为生命。
杨周宏保管在阁楼上的四册宗谱就是村里的老会计杨周霖在“文革”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坑里偷出来的。
让杨家人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在“文革”期间都没有交出宗谱,经芦溪杨氏老人协会清点,原有的42只谱箱还剩下近一半,现已将村别、祖别、保管人姓名、箱数、原字号列出清单,为防霉变,还约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谱日”,如遇变化还得及时上报、尽力抢救。
杨周宏告诉记者,目前老人会正在将民国七年至上世纪末的杨氏后裔重新登记,过不了多久,杨家在这一带的血脉又会清晰起来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