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明志

作者:李剑 发表:2006-05-23 16: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志”就是明确志向。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只有志向远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表明心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胸怀大志,不计一时的得失成败,最终实现宏伟的志向。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大意是求知的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恶劣的衣食引以为羞耻,这样的人就不值得与他进行谈论了。

古人有“安贫乐道”的说法。孔子曾发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慨叹。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就是一个安贫好学的人,孔子经常夸他用一个筐盛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破屋里,却能做到一直不改他求道的快乐。

《论语·泰伯》记载:“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大意是求知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对此,他解释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努力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可是这几句话却掷地有声,表达了他对道德的自信和对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诫外书生》),即一个人立志应当崇高远大。他还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即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排除杂念就无法深谋远虑。这是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关于修身养德的至理名言。

一个人利欲熏心,就不能有远大的志向;心气浮躁,很难有真知灼见。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态平和才能深思熟虑。崇高的理想必然要远离世俗的贪欲,透彻的思维也经常从宁静的心境中流出。崇高的人格,需要崇高的情志来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宁静中不断追求和升华。

古人讲:“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并不是说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没有实际的付出,再高远的志向也是空中楼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是他没有放弃,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要想成就大事,才能与毅力缺一不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俗语,用来激励人从小立志,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等。

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但这种志向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否则,就不会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