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领”:点菜要VC、随身带垃圾

发表:2006-02-23 19: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org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绿领”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在《过度工作的美国人The Overworked American》一书中,作者索尔----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呼吁人们要少工作、少赚点钱,她视现代人那种拼命增加工作时间的举动为愚蠢透顶的行为,对那种充满“工作狂”的“超人国度”极尽讽刺。
比较短的工作时间更可以提高生产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提升“士气”,并且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多花些时间来享受你的劳动成果----这是索尔不惜调用大量数据和事例来向人们传递的声音。

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城市“绿领”,正是索尔所说的“生活的价值凌驾于金钱之上”的身体力行者。“绿领”追求着一种和谐色调: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下班关手机、点菜要VC、周末必出游、随身带垃圾”,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顺口溜描述着“绿领”的经典生活,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绿领”们对自身生活的自律色彩。

崔英善 女 30岁 北京一家外资体育营销公司客户经理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崔英善,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2003年6月1日,崔英善与朋友们一起发起了“阳光志愿者协会”。她曾致信加拿大驻华使馆,为北京昌平区汇蕾学校争取到20余万元的助学捐款。

崔英善是那种看《哈利·波特》可以看到废寝忘食的人,当然她的阅读范围远不止文学作品。她每月都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来买书,但仍然觉得自己想了解的东西太多,而知道的东西太少。所以她在消费中更倾向于把钱花在能助长自己精神财富的东西上面。

“其实并非所有人都深陷于物质生活--这可能是一些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城市中的特有现象。”崔英善对现代人普遍追求物质的说法不以为然,在她看来,中国有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小型城市的人,经常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留下了很多空间和时间来体味生活,而这常常会让她感动。

崔英善给记者讲述她在2004年去西藏旅行的一段见闻。“那是去青朴修行地归来的路上,因山洪暴发的泥石流挡住了我们乘坐的大巴。当时我觉得很郁闷,因为可能会晚好久才能回到城里。但当我看周围其他人时,惊奇地发现他们竟然都在微笑,妇女和孩子显得很高兴,喇嘛开始诵念佛经。回到拉萨后,当地的朋友向我解释,他们把在朝佛的路上遇到的类似事情视为一种考验,认为这样能减轻身上的罪孽。”对于这些进香者的平和心态,崔英善印象很深。

这是一种会感染人的力量,崔英善在那次入藏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到过两次西藏的11岁小男孩,小男孩说他准备写一篇文章,叫“慈祥的西藏”,原因是他发现在西藏,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有非常慈祥的微笑。

因为这些经历,崔英善发觉自己开始改变,以前的她是那种“发一份传真会确认好多遍”的完美主义者,但现在,她更崇尚一种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北京龙舟俱乐部的成员,崔英善喜欢和朋友一起划龙舟。而每个月她都会去登山,参加阳光志愿者俱乐部的聚会。

不管工作多忙,崔英善总会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作课外辅导、为学校筹资、商讨俱乐部事宜。“这是一件挺好玩的事,一点都不觉辛苦。”她说。

参加志愿者活动、与朋友相聚、读书、远足,这构成了崔英善工作之外的生活。她对这种时间分配很满意,“人的时间只有这么多,你得分辨哪些事情是对你真正重要的,是真正影响你的生活的。很多人把80%的时间放在只对自己生活起20%作用的事情上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熊江宁 女 26岁 一家外资企业的北京高级经销商

熊江宁是个才女,16岁江西省宜春地区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23岁获得北大法学硕士学位。从大二开始就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她,在毕业时还存下一笔钱。

现在,这个灵气逼人的北大姑娘已然收入颇丰,她告诉记者,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划定有个上限和下限,那她可能居其中。

但她获得财富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并不相关。她坦言,她并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他们总要面对社会负面的东西,在美国,人们说律师是不能上天堂的,因为职业的操守有时要求你违背良心的抉择。”熊江宁因此选择改行,自己创业。

记者找到熊江宁时,她正在深圳度假,因为惧怕北京的寒冷,所以她跑到深圳过春节。

在熊江宁的时间表中,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一体的。这使她更像一个自由职业者。“在冬天,我一般会在七八点钟起床,因为北京空气不好所以不会有晨练,但到四五月份我会早起锻炼。”

熊江宁和她的朋友拥有私人教练,她们通常会把教练请到工作室,来教她们做瑜珈或跳拉丁舞。工作室位于北京新起点家园,这个240余平米的空间在装修时被设计成健康生活馆的风格,熊江宁通常会邀请她的客户到这里来聊天、听讲座或是开party,这些也是她的工作。熊江宁很喜欢这种工作方式,事实上她把这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我不愿意很累,我希望自己做什么可以由自己决定。我现在的状态很自由,压力都是自己给的。”

熊江宁的工作时间很自由,这允许她有很多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工作和生活,熊江宁强调一种平衡与调节。“很多人上班,忙得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忘记了内心的平衡,最后在得到物质的同时可能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她说,“人生就几十年,不应该让自己不开心那么久。”

作为曾经的北大爱心社成员,毕业已经两年多的熊江宁现在仍然热衷于公益事业,如果时间和情况允许,她会每月选择和一些朋友去一次在河北的一家孤儿院。

作为残障儿童孤儿院,为了避免儿童心理受伤害,社会人士去参观的行为是不被鼓励的,但熊江宁和她的朋友不在此列,每次到这里都能受到欢迎,孩子们喜欢跟她聊一聊,玩一玩,晒晒太阳。通常每次都会为那些需要做手术的孩子捐些钱,虽然不多,也可以略尽绵薄。

熊江宁很看重北大就读时在爱心社的经历,“爱心社是个很纯净的社团,在社会上很少有这样的组织,它不会给你带来诸如保研、留校等很实惠的东西,但却会给你内心带来一种很实在的感受。”熊江宁说她喜欢这种气氛。

现在熊江宁也会经常参加由公司主办的慈善活动,她希望在自己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大的力量来号召一些更有能力的人来共同做这个事情。

熊江宁把自己将来的目标锁定在希望小学的建立和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上,“我会给自己20年时间来慢慢做这些事情的。一步步往前走,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须先有一桶水。如果我们今天做慈善,做得穷困潦倒,做得人家不羡慕,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那我们就不会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我希望我所做的事和我的生活是别人想要的,因为榜样会有很大的号召力。”熊江宁说。

中国新闻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