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的改革看中共灭亡的命运之必然

发表:2006-01-17 08:1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满清末年的改革,步伐比当代中共的改革大得多,也彻底得多,比一百年后当代中共改革实现的目标,仍然要走得远得多。当年改革的目标如宪政民主,议会民主,是中共迄今仍然拒绝的。满清末年达到的自由民主程度,包括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政党制度,各省议会等等,中国人迄今仍然得不到,并且仍然是当代中国人不怕坐牢,拼命奋斗,中共却坚决不给的。

迄今为止,中共的反动程度和腐朽程度远远超过满清皇朝。

据有关资料,当年的产业发展速度,也要超过目前中共自以为了不起的高速发展速度达几个百分点。

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反对派的胆怯和软弱程度,也是满清末年的反对派所没有的;中共稍微采取一点远远比满清小得多的开明措施,受到反对派的欢呼程度,更是满清末年所看不到的。

与满清末年相比,统治者(中共)反动程度的增加和政治反对派不争气程度的增加,双重阻碍作用,大大延长了中共的统治。但正因为如此,中共的反动程度远超过满清,老百姓反对中共的烈度和广度,要比满清末年大得多,老百姓和反动统治者双方人数的对比,差距也更要大得多。这种对比使得任何的良性互动和互相谅解,都成为不可能,因此,中共灭亡的命运,是必然的。

--网路文摘编者 2006-1-16日

          晚清的改革
      为什么没有改变满清灭亡的命运?
           朱长超

19世纪最后几年,历经内忧外患的清朝这艘破船在风浪中飘摇。几年前,清朝的统治者们,包括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还对变革派深恶痛疾,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如今,看到败象丛生,担心起满清的命运,在潮流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实行康有为等人倡导的改革来。几年前,变法运动的几位重要人物,因为倡导变法而碟血菜市口。而六君子被杀后不几年,镇压变法运动的人们,居然继承起他们的事业,也像模像样地拿起改革的旗帜,成了耀眼而又奇怪的改革的新星。

镇压变法运动的元凶老佛爷首先举起了改革的大旗。她是康梁的死对头,但维新成为时代思潮,改革成为社会潮流,她老人家明白,不改革满清必亡无疑,她也想通过改革挽狂澜于将倒。她老人家因为支持议和团运动,不得不辗转逃难,历尽狼狈和艰辛之后,回到北京开始实行新政,。她批准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制度,作出准备进行政治改革的架子;她不辞劳苦,亲自到天津视察,以表示对袁世凯改革运动的支持;她亲自批准结束沿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变革了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此外,她还批准兴建女学,建立工厂,开采矿藏,扩建铁路。她也自称“力图变法,锐意振兴。”成了当年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

曾用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红顶子的袁世凯,俨然成了改革派的领袖人物。袁世凯在天津搞了个改革样板,他以求富、求强为方针,提出了治国十策,他改革军制,建立新军,创办巡警,提倡实业,广兴教育。他还倡导西方的新生活方式,建立了自来水厂,电影院,俱乐部,一时,改革运动在天津蒸蒸日上,当年镇压改革派的凶手成了今日改革开放的明星。

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也符合社会民意,一度,清朝的经济确实有些起色,人民也对其抱有希望。但是,满清这艘破船还是很快就沉没了。1908年,清朝出台立宪大纲,过了三四年,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退位。清朝为什么那么快地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呢?为什么改革没有使清朝走上富强和长治久安的道路呢?为什么改革没有改变清廷被人民推翻的命运呢?

清廷拒绝进行深层的政治改革。

上述这些改革只局限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虽然这些改革也有益,也重要,它们毕竟是局部的,相对次要的。政治改革才是基本的。这些改革是否彻底,是否真有成效,也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但是,政治改革却严重滞后。当时清廷的改革方针是,千改革万改革,清廷万世一系的权力不能削弱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君为臣纲,皇权至上,“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就是说,普通的公务可以放开一些,但是,大权是不能傍落的,朝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老佛爷的权力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保守派们千方百计阻碍政治改革,其理由是,中国“规模未备,民智未开。”政治改革不具备条件。

第二,政治改革严重落后于民众的要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需要。

当时,清廷吏治腐败,社会积弊丛生,需要依靠政治改革消除社会弊病。广大民众也迫切希望学习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使国家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宪政必立,我国必强,宪政必不立,吾国必亡。社会需要和民众愿望都寄希望于政治改革。但清廷对政治改革却采取回避、阻挠和拖延的态度,加深了社会矛盾,也使广大民众对清廷最终失去信心。多数民众的失望,意味着清廷统治的合法性根基的动摇。虽然,后来清朝也不得不装模作样地准备进行立宪,但是,处处落后于形势,处处落后于民众的希望。政治改革的严重滞后,使清廷大失人心,大失时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迫于形势,急忙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准备像英国一样采取虚君共和制。但是,这已经晚了。清廷的改革,处处落后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处处落后于民众的愿望。它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抛弃,是有其必然性的。

治改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糊弄群众,欺骗天下。

说清朝政府一点不搞政治改革,这也有点冤枉。慈禧曾派出了5位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声言准备立宪事宜。钦定立宪大纲,也像模像样地制订了出来。但是,立宪的准备期是9年,并且规定,皇家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交、军事、司法、用人等权力,一概由清廷决定。它仍然坚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可见,清廷的改革只是表面文章,它念念不忘的是坚持封建极权统治。坚持权极统治不得人心,第二年,清朝就寿终正寝了。

由于拒绝政治改革,清廷积累下来的种种社会矛盾无法解决,社会脓包一天天地肿胀,溃烂,吏治依然一天天地腐败下去,最终限制了经济改革的成效。没有及时地进行政治改革,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对改革的失望,客观上为革命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同盟会发展迅速,清朝内外交困,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的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1912年,清朝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如果当年慈禧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地、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政治改革,清朝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就如英国走过的道路一样。如果这样,中国也可能减少社会转型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清廷灭亡后中国出现过军伐割据、内乱频仍的局面。如果当年清朝进行政治改革,这些代价是可以避免的。相比较而言,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走政治改革的道路,对社会生产力破坏最小,是一种社会代价最轻的转型方式。但是,一己一家的私利,阻碍了清廷走上这种社会进步最优化的道路,其结果,一是清廷终于被人民所唾弃,二是中国社会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当然,从历史前进的角度看,这种代价还是必须的。值得的。要不是无数志士仁人们前赴后继,我们今天有可能依然在老佛爷的统治之下,盘着长辫子,带着水袋呢!

《网路文摘》,徐水良主编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