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神韵通天 东土古风传承(图)

发表:2006-01-06 21:0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4年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多伦多分会场的传统腰鼓


龙腾鼓乐贺新年,神州文化传四海。在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中,不仅有箫声笛乐奏天音、霓裳飞旋舞春风……而且有气势恢弘的腰鼓队展雄姿。

腰鼓表演场面壮观喜庆,动作大方舒展,节奏明快洒脱,时而流畅飘逸,时而刚劲威猛,穿插交替、不断变幻的队形显得生动活泼。鼓与乐珠联璧合,人与鼓协调一致,展示出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浓厚的东土文化特色,观者无不为其神韵与感召力所折服。

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鼓的文化内涵广博,雄壮的鼓声伴随着人类的兴衰沉浮。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敬天拜神或者祭祀的器具,有迎神驱邪之意。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也被广泛地应用。

相传神农氏有“土鼓”,黄帝有“革鼓”,征战蚩尤时,在涿鹿之战中擂响八十面夔牛皮鼓,鼓声“似像雷霆”。《吕氏春秋》中记载说,早在公元前2357年,“尧命质以 麋,置缶而鼓之。”意思是说,尧曾命令用鹿皮作面,蒙在陶缶上,作为陶鼓来敲打。

古代的将士,视鼓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遭敌突袭时,以鼓报警;作战失利时,鼓声作为求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鸣鼓庆贺。

相传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之首。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成为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腰鼓作为鼓乐的一种,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从敦煌壁画乐舞图及诗词中可以看出,腰鼓在唐代已流传。唐代使用的鼓种类繁多,如:铜鼓、节鼓、腰鼓、正鼓、和鼓、齐鼓、担鼓、羯鼓等等。

此外,从陕西省甘泉县雨岔乡和安塞县招安乡出土的宋代古墓腰鼓画像砖,舞姿动态感强,人物栩栩如生,可以证实腰鼓在宋代已盛行。推算起来,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莫高窟220窟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窟中的乐舞图是驰名中外的壁画杰作。画面上的乐队规模宏伟,奏乐者形象生动逼真,好像使人们倾听到优美、明朗的旋律,观赏到急遽腾旋的舞蹈、歌舞表演。

其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中间有舞伎四人,两侧有乐队。左侧十五人,所奏乐器有羯鼓、毛员鼓、答腊鼓、拍板、横笛、尺八、筚篥、笙、贝、竖箜篌等,另有一人耍盘歌唱;右侧十三人,所奏乐器有腰鼓、都昙鼓、毛员鼓、拍板、方响、横笛、筚篥、排箫、筝、阮咸,也有一人耍盘歌唱。

这个时期的乐舞画面一般都在经变故事壁画的中下部,几乎在所有佛座前面都绘有伎乐歌舞的场面,中间有舞伎婆娑起舞,两边有乐队管弦齐鸣。画面结构谨严、对称均匀、色彩绚丽。画中的形象都是神仙境界中的“菩萨伎乐”、“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王伎乐”等。

壁画中有很多奏乐飞天和奏乐舞伎,如横笛飞天、排箫飞天、拍板飞天、羯鼓飞天、五弦飞天、箜篌飞天、腰鼓舞伎、答腊鼓舞伎等,都是当时各种乐器演奏技巧高度发达的艺术化的反映。

敦煌莫高窟156窟北壁出行图题名为:“宋国河北郡太夫人宋氏出行图”,画面是行进中的乐舞杂技表演。中间四名女舞者,身着花衣,相对起舞,她们长袖飘动、姿态优美。乐队六人,所持乐器有拍板、腰鼓、鸡娄鼓、笙、横笛、琵琶等。前面有一力士,头顶高杆,杆上和横木左右有人表演各种姿态的技艺。旁边有人击拍板、大鼓伴奏。

此外,腰鼓也在民间盛行,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唐诗纪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的诗句证实,腰鼓在整个西北边塞线上流行。在〈宋史〉《教坊四部乐》中记录的宋代燕乐乐器将腰鼓与筚篥、笛、羯鼓、楷鼓、鸡娄鼓、荫鼓、拍板等并行提出。

元代诗人及画家王冕“钱塘纪行”一诗中写道:“紫霞蒲萄动春浪,腰鼓腾雷盘锦杖。千官景从轩冕入,歌声婉转青天上。”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想像腰鼓威风凛凛的气势。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这种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家夫妇,男敲锣,女打鼓,二人对舞。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晋南花鼓流行于山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

腰鼓现在是中国西部、关中地区流传的民间文艺形式,主要用于民俗节日、庆祝丰收、盛大集会、迎宾喜庆等重大场合。奏者多在行进中演奏或边奏边舞,动作复杂,花样变幻多端,人数众多,队形多变,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

陕西安塞县素有“中国腰鼓之乡”的美称。今天安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挂鼓挥腿,表演一番。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气势磅礴。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威猛刚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

腰鼓一般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三步一停”、“四步一望”等。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上千人。

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豪迈的动作变化与刚劲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个性。

民间认为安塞腰鼓之所以独领风骚,是因为它在黄土内地得以完整的保留和发展。专家认为,中国黄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地域就在安塞。安塞的文化背景也不是偶然的。

据民间传说,安塞取于“安定边塞”之意。据史书记载和古代历史地理状况分析,安塞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几个朝代都是中原文化区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以后安塞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就自然成了保留古代文化的特殊地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