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为何不买状元的账?

发表:2005-07-17 02:2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港大学今年自行在内地招生,共接获17个省市多达4848份申请,接近一半的学生高考成绩超群。不过,港大表示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招生指针。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未能过关,被拒之门外。
香港大学竟然会将高考状元拒之门外,而且拒绝的不是一个而是一批。自然,这也不是第一次让人看跌眼镜;在此之前,我们已读到了欧美国家对高考状元说“不” 的新闻。比如德国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美国的哈佛,也同样不把状元当回事,每年有不少状元都会被哈佛打发回去。这些大学拒绝状元的理由别无二致,就是对他们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状元被名校挡在门外,也不是这些名校一概不要状元,而是他们不要分高能低的状元。培养人才,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在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谁都清楚到底应该“育分”还是“育能”?而我们呢,每年高招季节,一流名校最操心的就是揽到了多少状元,至于“分”后面的“能”,那是绝不计较的。高考分数前脚刚刚公布,一流名校的录取承诺电话后脚就打到了状元家里。看谁揽到的状元多,几成了一流名校之间心照不宣的较量。颇为滑稽的是,这种较量的结果似乎还成了决定一流名校名次排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那些“准一流”的高校,则专抢 “探花”和“榜眼”,同样抢得不亦乐乎。在这个“指挥棒”下,我们的中学、家庭和学生,除了关心“分”,谁还会去关心“能”?

于是我们的教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围绕着应试、分数做文章。一流的大学要的是高考状元,高考状元就成为一流高中的培养目标;一流的高中要的是中考状元,中考状元就成为一流初中的培养目标;一流的初中要的是“小考”状元,“小考”状元就成为一流小学的培养目标……而反过来,看一个小学、一个初中、一个高中是否一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出了“小考”状元、中考状元和高考状元……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怪圈中,我们的教育虽然喊着争一流的口号,却又一步步落在了别人后头。一流是要争的,但一流首先是“能”而不是“分”。只认“分”而不让“能”,永远与一流无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