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按揭:是谁制造了中国楼市阴谋?

发表:2005-05-30 01: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当前有一个热点话题,上至总理,下至百姓,都十分关注,那就是房地产“泡沫”。一帮经济学家参杂其中,已分成几派,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其实这样的争论不会有最后的结果,倒不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学家无能,实在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现象早已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用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眼光来看房地产,用时髦的话来说,叫“第三只眼看房地产”。
让我们看一看中国房地产业的三位主角,也是房地产“阴谋”的制造者: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国有银行。

再看看房地产商,这场“阴谋”的操盘手。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尽可能的追逐最高利润,为此可以不惜一切手段,这一点在房地产商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中国民营企业都来自草根,但房地产业却比其它行业带着更多洗涤不去的江湖气。早期一些房地产商和黑社会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个班子。在许多城市里,法院的拆迁令要靠房地产商用黑道的方式来执行。十几年过去了,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房地产商追逐高利润的本性暂时还不会改变。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房价保持高位,赚取最大利润。至于泡沫破灭、楼市高台跳水(前有日本,后有香港)什么时候降临,跟他们已没有关系了。

一场戏光有主角不行,还得有配角。有三个配角不能不提:第一是媒体(主要是报纸,电视正忙着卖保健品和假药)---如果你知道报纸的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就不会奇怪房地产为什么总是媒体的热点,房地产老总成了媒体的明星了;第二是各类专家---专家的特点是喜欢一手挽着政府一手挽


我们知道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了:地方政府要经济高增长,房地产商要高利润,银行要没有风险的贷款业务,房地产则能满足三方的要求。媒体、专家和研究机构也各得其所(当然,我们也能听到有良知的学者的声音,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敬意)。这场“阴谋”惟一受害者,就是普通老百姓。

面对“泡沫”之争,中央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几方反应各不相同,很值得琢磨:地方政府谨小慎微,欲说还休,想说房价不高,又怕引起民怨;银行则不与争论,心存委屈。因为房价再高,利润也没流到银行;只有房地产商,又露出当年青皮嘴脸,不管不顾,火上浇油,众口一词,房价不但不高,而且还要上涨,并且要涨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看来老百姓只有两条路,要么接受高房价,要么死了买房这条心。

曾记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南方的房地产比现在还火,火到卖冰棍的老太太都在炒地皮、卖楼花,终于火到危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几经规劝无效,手起刀落,房地产商狼奔豕突,血流成河。数千亿资金灰飞烟灭。刚刚十几年,就忘到脑后。

说起这样的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阴谋”,就像飞刀门大姐说的,小妹以美色诱人,也不是第一次。曾几何时,我们用三万元买过手机,用二十万买过普桑,而那时平均月薪才几百元。这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在任何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者虽然有权决定购买什么或不购买什么,但他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却是扭曲的。二十五年前,政府、官倒和国营企业联手,用一台18英寸的彩电,以相当于八至十年工资的价格,掏干了多少普通家庭的积蓄。不过那时社会还没转型,官倒用批条换来第一桶金,国企赚的超高利润不是交给了政府,就是变成住房、教育和医疗等福利返还给职工。二十五年过去了,社会巨变,已是天翻地覆。这一轮房地产“阴谋”的高利润流向何处,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一个个房地产商爬上了财富排行榜,一个个官员在美国买了豪宅,并且不用美国人的按揭。而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城市老百姓,则望着居高不下的房价,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按揭:按揭就是房地产商和银行把你按着,慢慢从你身上揭下一张皮来。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
消息来源:济公/新华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