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為何拒絕IMF萬億美元救房市的建議?(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24-08-10 0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地
2024年7月11日,北京中央商務區,辦公室工作人員走過一處建築工地的牆邊(圖片來源:  GREG BAKER/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4年8月10日訊】8月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一份中國經濟年度審查報告,稱該組織呼籲中國動用"一次性"財政資源約1萬億美元來完成和交付預售房產,或對購房者進行補償。中國政府以避免公眾形成「政府兜底預期」為由,拒絕IMF這一計畫。中國政府拒絕這一計畫,我不吃驚,因為世界上沒有哪個政府會接受這樣一個計畫,為消費者行為買單。但IMF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倒是讓我意外。

IMF對中國經濟過於樂觀

有必要概述IMF這份正式報告對中國經濟的全面分析。IMF這份報告再次上調中國2024年和2025年經濟增速分別至5%和4.5%,較今年4月的預測均上調了0.4個百分點。對這一上調,IMF在報告中給出的理由是:1、2024年中國家庭儲蓄率有望繼續回歸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私人消費預計將繼續保持強勁。2、公共投資預計也將保持強勁,並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3、預計淨出口也將提振經濟增長。4、中國的服務業是一股未被充分利用的經濟增長動力。雖然近年來在經濟增加值中的比重已上升至高於50%,但仍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約為75%),有極大的擴張空間。IMF認為,發展服務業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並創造就業。

正是對中國經濟抱持樂觀態度,IMF曾建議,用一攬子綜合政策促進房地產行業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轉型,具體做法是「為房地產行業提供一次性中央財政支持」(實施這項方案,可能會在四年內產生約為GDP 5.5%的財政成本,預計近1萬億美元)。在7月19日的IMF執行董事會討論這一建議時,中國執行董事張正鑫表示,現有政策足以為房地產市場帶來積極勢頭。應當繼續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動項目建設交付,同時切實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不宜由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避免形成政府兜底預期。

中國政府樂見IMF調高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但比IMF更瞭解中國的經濟情況,目前正是小心度劫之時,哪有1萬億美元的真金白銀來救房市?通過近十年對房地產市場反覆調控終歸勞而無功的實踐,中國最高當局早就意識到,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導致該行業的擴張幅度遠遠超過經濟合理性,必須經歷房地產行業的重大調整以及房價大幅下跌的過程。如今好不容易培育了製造業的生產能力,不趁此時集一國之力幫助經濟轉型,更待何時?

西方普遍認為:中國經濟衰退連累世界

IMF提出這種建議,完全是因為自從2009年中國五萬億救市之後,就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另一個是美國)。自從疫情發生後,中國經濟下滑,西方分析者認為,因為中國這臺經濟引擎失速,拖累了全世界。這種拖累體現在各方面,認識也與時俱進地複雜化。

早在2020年之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進入下滑通道,這個龍頭產業存在長達30年,在中國帶動了幾十個上下游產業的興盛,一旦陷入低迷,影響巨大。對國際市場(包括資源市場與商品市場)來說,大至鐵礦石市場的萎縮,中至歐洲、日本的旅遊業,以及以中國人為主要顧客的奢侈品消費市場,無不受到影響。

從2023年以來,美歐政界與媒體則進入抱怨中國的過剩產能影響了全球經濟布局,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時,就將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作為與中國洽談的重要內容。今年5月13日,《紐約時報》發表一篇《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對全世界都是壞消息》,文章的邏輯關係是這樣:多年來反覆無常、不負責任的政策,過度的共產黨控制和未能兌現的改革承諾讓中國經濟走入了國內消費需求疲軟和增長放緩的死胡同。為擺脫困境,中國領導人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新擴大出口,廉價的中國出口產品充斥全球市場,扭曲了世界貿易,使美國企業和工人在競爭中舉步維艱。中國出口的浪潮將會繼續,與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的緊張關係將會加劇。

關於中國政府陷入債務泥潭更是西方媒體長盛不衰的話題。2023年6月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境內的總體債務已達到其年度經濟產出(GDP)的282%,明顯高於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比例256%和美國的257%。這一研究結果經《紐約時報》同年7月10日的文章《中國是如何深陷債務困境的》廣為傳播,讓人印象深刻。

我相信,IMF的研究部門是看到這些信息的,在這種情況下還希望中國拿出1萬億美元救房市,非常不切實際。

中國政府為何斷然拒絕IMF的建議?

自從2009年中國總理溫家寶推出五萬億救市計畫以來,地方配套資金高達20餘萬億,這些資金的大部分都投入房地產,導致中國的房地產價格飈升,房地產市場成了一個巨大的貨幣儲水池,高度泡沫化,此後幾經調控,都無法改變中國的經濟定勢。習近平上任之後,曾說過「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想改變中國經濟過份依賴房地產這一定勢,幾輪調控都勞而無功——因為地方政府過份依賴土地財政、銀行深陷地方政府舉債(用於「七通一平」的土地開發)與房地產公司的天量借貸、個人住房貸款的債務網路當中,當局害怕引發金融震盪,每次調控都半途而廢。

直到近三年,中國經濟有了別的出路,中國當局才放棄救房地產。這條出路從開始鋪設到見效,前後花了十來年時間。李克強主政國務院時,於2015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方向是將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從房地產轉向科技和製造業,此舉獲得習近平肯定與支持,多次在講話中提到中國要發展製造業(實體產業),中國經濟開始了脫虛向實(見本人文章《中國行業整頓的即期目標:脫虛向實》,RFA,2021年8月14日)。近三年支持中國出口的「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就是中國政府不再救房市,將有限的政府資金投入扶持製造業的結果。

中國政府不接受IMF建議的原因

中國政府不接受IMF建議的原因有多種,簡述如下:

1、中國政府需要對地方實施巨額轉移支付,讓地方政府還能維持核心功能的運轉。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10.2萬億元,就是出於這一目的。目前,地方政府正在過「緊日子",想方設法精兵簡政,比如廣東省公務員集體降薪25%;山東省河南省近日發文,要求該省屬事業單位編製人員轉制為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合同制員工。

2、中國目前正遇財政困難時期。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國財政赤字達40600億元。已經聲明,這樣可使全國公共預算支出28.5萬億元,增長4%,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必要支撐。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元,不計入赤字,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3、積多年對房地產市場反覆調控之經驗,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繼續向房地產注資施救是飲鴆止渴。與其花費巨資去救一個注定要破滅的泡沫,不如集中力量財力扶持國內企業轉型。

西方觀察者一直認為不救房地產中國經濟會出大事。他們雖然觀察到中國製造充斥世界,一致批評中國產能過剩,現在也有部分媒體評論意識到國家補貼是中國製造強大的原因,8月5日,《華爾街日報》在《中國對製造業的扶持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一文開篇就更出:「據估計,中國每年向本國工業投入的資金幾乎相當於國民收入的5%,這一比例是第二大投入國韓國的六倍。除了補貼,中國企業獲得的國家支持還包括低息貸款、稅收減免、廉價土地、廉價能源和股權融資幫助等」,但他們可能認為中國政府財力雄厚,能夠兼顧所有破口,IMF提出的要求中國政府拿出一萬億美元拯救房地產,可能是出於這種認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普通話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