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品茶是文人的雅趣,以茶學禮可以改變人的品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飲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素之一。然而談起飲茶,就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千古茶神——陸羽。同樣人們提說起陸羽,也會自然而然地就聯想到飲茶。在陸羽成名之前,茶字總被人們寫為「查」或「荼」。有了陸羽之後,茶字和茶學才真正被社會公認,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間」和茶道的本質「天人合一」才被廣為流傳。
陸羽(公元733~804年),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也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在苕溪(今浙江西北部)隱居。皇帝曾兩次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絕。以著書為事,又愛飲茶,著有《茶經》3篇,對茶的源流、飲法及茶具都有詳細的論述,是全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歡飲茶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品茶是文人的雅趣,茶能入畫,也能入詩,以茶學禮可以改變人的品性。陸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隨遇而安,唯一的樂趣是買來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同時,他也看到了自唐初以來,各地飲茶之風漸盛,但飲茶者並不一定都能體會飲茶的要旨與妙趣。於是,他下決心致力於茶學研究,踏訪考察各地的茶葉情況,蒐集第一手資料,寫出一部茶學專著,以便讓後人都知道種茶、焙茶的技術以及飲茶、品茶的益處和樂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整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奠定了他成為千古茶神的歷史地位。
遭遺棄寄身佛門 尋自由出逃寺院
根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於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時的陸羽才3歲,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這一年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時,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湖邊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群大雁緊緊相圍。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嬰捲縮在大雁羽翼下,不停顫抖。智積禪師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後,快步把棄嬰抱回寺中撫養。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引用「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字鴻漸。
智積禪師在收養了這個棄兒之後,讓他削髮為僧,收為弟子,期望他以後能繼承衣缽。然而,寺院之內的冷峻肅靜,僧人們面無表情的面孔,單調的、清一色的僧衣,以及千年不變的清茶淡飯,嚴格的佛門清規戒律,都讓有著倔強個性和自尊心的小陸羽感到無法忍受,於是他產生了返回世俗的念頭。
當智積禪師覺察到小陸羽對佛經並不熱衷,並且經常閱讀儒家的書籍時,就決定對這個小弟子進行一番勸誡。於是,就在寺院之中展開了一場佛儒兩道之爭的大辯論。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小陸羽在這場辯論中,表現出了驚人的膽識和雄辯的口才,以及他寧折不屈的堅強個性。師徒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最終還是各持己見,不歡而散。
而智積禪師在這之後的日子裡,對他嚴加管束,以繁重的苦役和嚴酷的懲罰來折磨陸羽。這時,在苦難中掙扎的陸羽,毅然選擇了從寺院出逃這條路。在天寶四年(公元745年),13歲的陸羽為施展抱負,實現平生夙願而逃出了寺院。他出逃之後,來到了一個小劇團裡當伶人。他的相貌醜陋,又有口吃,所以並不適合登臺演出,只是從事編劇業務。由於陸羽為人忠厚正直,樂於助人,人又聰明,所以深得劇團成員們的信任。陸羽又憑藉詼諧善辯的特長,有時也在戲劇中扮演丑角,深受觀眾歡迎。
李齊物慧眼識英才 崔國輔品茶得益友
在陸羽的前半生,他的人生經歷曾經受到了4個人的重大影響。這4個人中有兩個人是僧人,另外兩個人是官吏。兩個僧人是智積和皎然,兩個官吏是李齊物和崔國輔。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