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學大師義淨,也像唐三藏一樣,遠赴印度研究佛經。圖為頤和園長廊中關於《西遊記》唐三藏師徒故事的彩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上文:中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上)
四、吳哥文化的傳播者──周達觀
周達觀,自號草庭逸民,元代浙江省溫州路永嘉縣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不詳,只知道他在元成宗時期奉旨作為師團成員出使真臘(即現在的柬埔寨地區),公元1296年到達真臘。他在真臘生活了一年多,周達觀仔細觀察了吳哥窟恢弘而又精緻的獨特建築群體,體會了包藏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回國後根據親身見聞,寫成《真臘風土記》一書。
他去真臘時,正是真臘國力強盛之時。因此,《真臘風土記》是吳哥文化盛況的目擊者留下來的唯一的記錄,它廣泛地反映了吳哥時代的社會風貌,生動地展現了13世紀末柬埔寨的歷史畫面,它是研究吳哥王朝歷史的重要文獻。
僅隔百餘年,真臘與暹羅(今泰國)發生戰爭,遷都金邊,吳哥終淪為廢墟,吳哥文化隨即被湮沒,無人知其存在。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成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關於吳哥文化的直觀記錄。19世紀初,此書被歐洲人萊慕莎譯成法文後,使人興起尋找廢墟之念,從而影響不少歐洲人東來,加速東西文化交流。法國人佔領柬埔寨時期,博物學家孰亨利・莫霍就是憑藉《真臘風土記》的法文譯本尋訪到了已經湮沒了的吳哥窟,使沉睡多年的吳哥古蹟,得以重現人間。
周達觀也對其地地理有頗詳盡的觀察。如《總序》記從寧波至佔城的路線,對所經港口、水路、城市、里程均詳盡記載,這加強了中外交通往來聯繫,並且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歷代更替,中國人多流寓外地,他的出使,為元代移居真臘華僑的情況提供了詳實的數據。而且此書對當地的語言、風俗及貿易記載甚詳,這對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影響及參考價值。
周達觀當然也向柬埔寨當地人介紹了中國的情況。他曾把中國的荔枝種子帶到真臘,據說在真臘只有一座小山上能夠種活荔枝。真臘的藝術家,在吳哥寺內為周達觀建造了雕像,以示紀念。周達觀作為中國和柬埔寨兩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懷念。
五、留下偉大著作的汪大淵
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生卒年月以及生平事跡,沒有更多的史料。僅從他的著作《島夷志略》中得知,他經常四處遊歷。他在書中記述所遊歷的地方共九十九處,所到地方,皆記其山川、習俗、風景、物產以及貿易等情況。全書收錄地區達到二百二十幾個。
汪大淵在泉州長大,泉州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區,這裡港灣交錯,水道深邃,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從泉州起航的海船開往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在泉州城內,居住著眾多的大食人、印度人、波斯人。在泉州成長的汪大淵自幼耳濡目染,對海上航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汪大淵曾經兩次遠航。約在公元1330年,他懷著年輕人的蓬勃朝氣,毅然出海,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西洋之行。第一次的遠航從泉州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橫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折向南直到莫三比克,再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再到澳洲,從澳洲到加里曼丹島,又經菲律賓群島,最後返回泉州。大約費時五年他才返回故鄉。
回來後,汪大淵曾利用空閑時間對旅行筆記加以整理。大概兩三年以後,他再次出海,仍以泉州為起點,這次他遊歷南洋群島,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莫三比克海峽及澳洲各地,時間要比第一次短,大約為三年,公元1239年重返泉州。
第一次出海,汪大淵遊歷了當時中南半島的許多國家,如交趾、占城、真臘、鳥爹等國家。交趾與元朝之間的貿易很發達,向元朝輸入沙金,白銀、銅、象牙、肉桂、檳榔等。汪大淵記載交趾那裡「地廣人稠,氣候長熱,田多沃繞,崇尚禮儀,有中國之風」。汪大淵還遊歷了當時的泰國、真臘等地方。
汪大淵還幾乎遊遍了印度東西海岸的各個城鎮,如大鳥爹、古裡佛、放拜等地方,並記載了一些有趣的見聞。汪大淵還在馬納灣內參觀了採珍珠的情況,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對其進行了詳細地介紹與記錄。他還記錄了斯里蘭卡盛產寳石,以及高步浪、明家羅等都是當時的紅寳石產地,也是寳石市場,吸引了許多寳石商人,「舶人興販,往往金銀與之貿易」。
在印度洋西部,有一片大的珊瑚島,這就是馬爾地夫群島,汪大淵在書中稱為北溜。汪大淵遊歷了波斯灣沿岸的許多個地方,最後到達波斯灣盡頭的名城波斯離。汪大淵的這次西洋之行,大概用了五年,去國有萬里之遙。五年的海上生活雖然飽經風霜,卻也令他大開眼界,增長知識,真是不枉此行。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曾進入過有小東洋之稱的菲律賓群島。自宋朝以來,菲律賓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就很密切,對中國高度發展的文明深為嚮往。人們以能到中國為榮,當地的風俗很重視到過中國的人。
《島夷志略》是有關當時亞、非各國的實況記錄,涉及的內容是相當的廣泛。由於汪大淵是隨著商舶出航,所遊歷的地方多是商港,所以除了留意各地的山川氣候、風土人情之外,還特別收集了當地的物產和商品的產銷情況。所以此書不僅給世界自然地理、經濟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且人們從中可以瞭解到元代外貿史的一個側面。
從書中所記,人們可以知道中國當時主要的輸出商品,仍然是絲綢等紡織品。同時,陶瓷產品也成了大眾的出口物品。這兩項幾乎遠銷到亞非各國,近年,各地遺址中出土中國陶瓷之多,也證明了這一情況。當時出海的商船不僅帶去了中國的商品,沿途也有販到當地的特產。可惜汪大淵除《島夷志略》外,未見有其他著作傳世,汪大淵的晚年生活也無記載可尋,但是他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是早為中外學者一致公認的。
六、為了實現夢想的高僧義淨
一部《西遊記》使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玄奘也以唐三藏、唐僧的形象出現而成為神話人物,為老幼所熟知。相比之下,稍後於玄奘出世的唐代高僧義淨,就顯得鮮為人所知。其實,義淨也是唐代的一位佛學大師,他比玄奘小二十七歲。在中國的佛教史上,義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並且對我國的海外交流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義淨,俗姓張,字文明,山東歷城人。義淨少年出家當和尚,手不釋卷,專心研究佛家經典。年方十八,他就立志去佛教的發祥地遊學。咸亨元年,他從京師長安南下,從廣州乘船至室利佛逝,在那裡學習了六個月的梵語,然後去印度。垂拱二年,他又回到室利佛逝。永昌元年他回廣州後,邀請另外四位僧人同去室利佛逝。義淨在國外研究和翻譯佛經二十四年,三次羈旅室利佛逝,前後共達十餘年。
義淨作為一個航海家,他從37歲出國航海,到六十多歲回國,幾乎在海上度過了半生的時光。他水陸兼行,歷盡無數艱辛,二十五年的時光,到過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終於功成而回。
義淨所撰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全書四十章,記述了印度的醫藥學、人民的生活習俗、僧侶的寺規、禮儀和其他見聞。書中介紹的當時印度和南亞各國佛教傳播的情況,是研究佛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有助於人們瞭解中世紀時佛教在南海各地的傳播情況。義淨的著作在世界上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責任編輯:李曉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