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不掉的「水的記憶」(圖)

作者:方洪 發表:2018-01-14 13: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稀釋不掉的「水的記憶」
一篇令人吃驚的研究,表明「水有記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法國科學家Jacques Benveniste1988年6月在《自然》雜誌(Nature,[1988]vol 333,June 30,p186-188)發表了一篇令人吃驚的研究,表明「有記憶」。這一研究立即在科技界引起軒然大波。儘管另有幾家實驗室得出了相似結果,但是反對的聲音還是佔了上風。

那麼Benveniste究竟做了些什麼呢?

IgE抗體可以激發嗜鹼性細胞(Basophil)去粒化是生化常識。而在Benveniste的實驗中,當把IgE溶液稀釋10的幾十到上百次方倍後(理論上已經與純水沒什麼兩樣),抗體的去粒化活性卻依然保留。換句話講,水保留著曾與之接觸的物質的特性。

這一結論,在大多數人眼中是反常識的--疑問、甚至攻擊接踵而來。Benveniste為此失去了實驗室、失去了經費和工作,甚至作為一名科學家的信譽。幸好有開明的私人研究機構收留他繼續作研究。

直到1999年,一項由歐洲幾個不同國家的4家實驗室進行的獨立實驗表明,過度稀釋的組氨酸溶液還保留著原有溶液的抑制嗜鹼性細胞(Basophil)去粒化的作用後(Inflamm Res.[1999]48 supplement 1:S17-18),「Benveniste事件」才露出和解的跡象。人們開始相信,Benveniste是對的。

Benveniste實驗對稀釋的操作過程要求很高,必須劇烈振蕩,僅攪拌是不行的。但是他的實驗畢竟說明瞭曾溶於水的物質可將其自身的特性傳遞給水本身,即使水中不再有這種成份,特性仍可保留。

無獨有偶,日本的江本勝在其水結晶實驗報告中稱:「所有的物質特性也會影響水的特性。」不同的是,Benveniste的實驗畢竟研究的是直接與水接觸的物質對水的影響;水結晶實驗中的思維、音樂都不與水直接接觸。更奇妙的是,水還能識別思維、文字的內涵,能區分善惡。這一切都無法用現成的理論來認識。



責任編輯:姚馥鎂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