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井然】中華針灸妙案趣談(下)(圖)

作者:道井然 發表:2018-01-09 0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醫針灸可以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中醫針灸可以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的作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續〈【道井然】中華針灸妙案趣談(上)〉一文

「太乙神針」韓貽豐

韓貽豐,字芑齋,浙江慈溪人。他是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進士。工詩文,善書法,旁通醫學,為清初針灸醫家,尤賞識「雷火針」治病,並對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針」,所治多效,乃有醫名。他曾經為當時的司空徐元正治病,當時徐元正的症狀很重,滿面浮腫,口角流涎不止,說不出話,雙腿沉重得不能邁步。韓貽豐為之診脈後說:「你這種病非得用針灸治療不可。」於是就讓徐元正的家人拿來蠟燭,舉手欲在其頂門上用針治療,徐元正及其家人連忙舉手阻止,說:「這裡怎麼可以用針灸來治療呢?一定會很痛苦吧!」儘管韓貽豐堅持再三,但是徐元正和家人終究沒有同意他的意見,韓貽豐不得不很遺憾地離開了徐家。

過了不久,徐元正和家人從其他途徑聞知韓貽豐確實醫術精湛,針術通神,於是就又一次去邀請韓貽豐為自己治療。韓貽豐在徐元正的百會、神庭、腎門、環跳,風市、三里、湧泉等穴位針了二十一針。完全出乎徐元正的意料,等針刺完後,不但沒有痛苦感,而且徐元正還感到身體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感,連聲讚嘆,認為是最好的效果了。周身的疾病,好像一下子都突然消失了。

甄權《明堂針灸圖》助唐修笞刑

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學家,善於針灸。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襲譽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權作為醫生,也成為李襲譽隨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權把他精心繪製完成的《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李襲譽不懂針灸,未加重視。一次,魯州刺史深受風患之苦,手無法拉弓,遍尋名醫無人能治。後來找到甄權為他看診,甄權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針,一針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另外,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腫大且喉管閉塞,三日水米無法下嚥,甄權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針,氣息即通,隔天飲食正常。甄權諸如此類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也讓李襲譽對針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貞觀初年時,李襲譽官拜少府監。一天,李襲譽向唐太宗詳述《明堂人形圖》之妙,於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訂,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充實,且經甄權審定。公元630年,官方修訂圖文並茂的《明堂針灸圖》終於完成,並呈獻給太宗御覽。

唐太宗很仔細看了《明堂針灸圖》,發現人體的胸、背部是五臟經脈穴道集中之處,而臀部穴位則較少。唐太宗由此聯想到,鞭打的刑法中,在隋唐時有五刑,分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輕的,是以竹板或小荊條抽打背部或臀部,從十下至五十下,分為五等。笞刑雖然最輕卻隱藏著危險,鞭背有可能將犯人誤打致傷殘或死亡。因此,仁厚的唐太宗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後官衙行笞刑時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後,公堂之上責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艾灸肚臍可長壽

明・都穆的《都公談纂》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明朝永樂年間,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討賊中,官府捕到強盜多人。令金晟感到驚奇的是,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歲」的壽星。此人看上去「面如童子」,毫無老態。金晟一開始不信,於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結果無誤。金晟於是親審該盜首,「問其以致壽之故」。

犯人說,少時居荊山(今屬湖南)時,聽一異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臍,令人多壽。於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遂知至此耳。」原來,肚臍又叫神闕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要穴。經常艾灸肚臍可以調理脾胃,達到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從而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而且,艾灸肚臍對女性宮寒、月經不調等病也很有好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