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只有南北故宮才有許多古文物,要知道,民間的收藏家亦是典藏不少古物珍寶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都知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可是您知道當「家庭的規矩」化為實體的「家法」,會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竹筷!您還知道,道士隨身攜帶什麼物品,不與它分離呢?「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提供了幾個由收藏家李吉崑所典藏的古文物,在這裡要來告訴大家它們的有趣故事。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一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一:公媽龕。(圖片來源: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
名稱:公媽龕
族群:漢族
年代:約200年
製作:礦物彩/本件金碧輝煌,四片門扇可開閡,整座像個精巧的小房子,它的工藝技法、美學觀則沿襲自2000年前的漢、唐、宋、明,一路傳承下來。
用途:公媽龕就是安放神主牌仔的精美小屋,漢人所特有的文物,最能體現漢人「慎終追遠」、「食果子,拜樹頭」的情懷。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二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二:司公仔象桮(道士筊杯)。(圖片來源: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
名稱:司公仔象桮(道士筊杯)
族群:漢族
年代:約250年
製作:羚羊角
用途:道士於行科作法時,將筊杯掛於頸項,任其垂於胸前,擲筊問卜後,只需拉起紅繩,無須彎腰撿拾。此景可謂道士與其筊杯不離身。
所以台灣諺語講:「師公仔象桮」,比喻竟日膩在一起-形影不離的朋友,就如同「褲跤結相黏(台語,意思是指褲腳綁在一起)」。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三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三:八字蓋。(圖片來源: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
名稱:八字蓋
族群:漢族
年代:約150年
製作:材料是紅陶(磚胎)-紅紙,大小是直徑6公分-高5公分。
用途:
1、漢人視生辰八字為生命密碼,訂婚前要先「合八字」;擇日也要對照當事人的八字;與人結拜,叫「換帖」兄弟,因雙方互換生辰八字名帖,從此將自己的性命交在對方手中,生死與共。
2、早期出外到遠方謀生或探親,怕途中遭人「放符仔」,因此出門前,莫不先求神庇佑,甚至請道士作法,把自己的元神、八字封於陶杯中,那麼,想找他麻煩的邪靈,就找不到他了。於是,有了「蓋八字」的文化和文物。
3、「蓋八字」,指的是一連串的儀式動作,把八字、頭髮、指甲、鐵丁、稻米等放進「八字蓋」中,確保禍福與共和平安。
註解:菜tshuah tshuah菜,土tshiah tshiah,酒開仔開酒,潤餅kauh kauh潤餅……和八字蓋蓋八字,這是台語命名原則的美妙之處。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四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四:家法。(圖片來源: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
名稱:家法
族群:漢族客家
年代:約250年
製作:材質為竹、籐,竹豎籐箍;尺寸為長5.1公分/寬7.5公分/高28.3公分。
用途:一個老爺爺為他兒孫講故事,老爺爺手中拿一支竹筷,雙手一折,啪!斷了。拿二支,一折,啪!又斷了。三支,用力一折,也斷了。後來拿一捆,這下,再也折不斷了。
老爺爺說:你們就像這竹筷,分散就容易被打倒;團結起來,別人就打不倒你們。
身為漢人後裔的台灣客家先民,怕子孫忘了這個教訓,於是把故事具象化,做成「家法」,立在供桌上,一把向內彎,一把向外彎,象徵對內對外都團結。每逢年節祭祖後,請出「家法」,讓老長輩再一次講述家族故事,歷代生命史因團結得以承傳,且成為共同記憶,族人關係因而更緊密。
註釋:這個「家法」,讓人深深感受到從中原一路南下的客家族群,在寄居-移居地始終是少數族群的內在不安,因此做出象徵呼籲團結-團結-團結的「家法」,也是很自然的反應吧!
「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收藏之五
名稱:家法
族群:漢族hô-ló人
年代:約180年
製作:黃楊木-長116公分/最寬5.5公分
用途:形似扁擔供於供桌,逢年過節祭祖後,司儀宣:「請家法。」於是抬出,由族中長輩講述家族墾拓奮鬥史,使族人知曉「今之家業根基,乃歷三代眾人挑擔、勤儉努力而得,壘之不易,敗之一夕。」傳承「勤有功,戲無益」之祖訓。遇有子孫不肖,揮霍不知上進,即罰跪於家法前自省。
註釋1:國有國法,家有家法,古人依法處分犯錯的臣子-家人,是相當嚴肅的,就像孫武練兵,透過軍法官斬殺了吳王愛妃一樣。
註釋2:台語中,關於勤儉的諺語教示相當多,像「三年勤儉加一冬,三個透早加一工(意思為三年勤儉,等於多了一年的努力;三天早起,等於多了一天的時間。此句是勸人要勤儉、打拼。)」/「骨力食力,貧惰吞瀾(意思為勤勞者可以自食其力,懶惰者則只能挨餓。)」等皆是,對於「欲食毋討趁(只要吃喝,不工作賺錢過生活)」的「懵仙哥(懵仙bòng)」是很瞧不起的。
大家瞭解這些古文物的故事之後,有沒有覺得台灣民俗文化很美麗呢?對古文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的臉書(facebook)搜尋。
各位,我們下一回再見囉!
後記
中華民族由漢、滿、蒙、回、藏、苗、傜、黎、彝……各族組成,台灣漢族源於中國黃河流域,歷朝各代,或因戰亂,或因謀生而一直向南方遷徙。宋、明時期起(約13世紀),陸續有漢族渡海來台,尤其,明朝以後(約16世紀),有大批漢族來台墾拓,於是,也把漢文化帶入了台灣。
如果把文化比喻為靈魂,那麼,文物就是它的軀體。文化若消失了,尚可從文物裡尋得文化。倘若連文物都消失了,那麼,就難以探究曾有的文化,民族風情也就逐漸消失了。由此可見,民族學文物對民族的重要性!
民族學文物非常容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世界各古文明的「傳世文物」幾乎破壞殆盡,僅「出土文物」供憑弔。同屬古文明之一的漢文明,其所創造的漢文物,在中國,歷經大清268年的統治(滿族人),漢文化工藝(漢工)已悄悄轉變成滿文化工藝(滿工)。之後,又經歷文化大革命,傳世漢文物幾乎被破壞殆盡。
而台灣的「傳世漢文物」,卻因一海之隔倖免於難,雖歷荷蘭、日本統治,卻也奇蹟似的保存了下來,成為碩果僅存的傳世漢文物代表作,這不僅僅是台灣的文化遺產,亦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有鑑於此,財團法人「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以保存台灣民族學文物為宗旨,承接創會董事長李吉崑先生所捐,歷40多年購藏,包括宗教信仰、居家生活、農村器物、百工器物、雜項、原住民與平埔族文物等六大類二萬餘件珍品,計畫籌建面積至少30公頃,含室內外靜態展示與動態操作區之博物館。
企盼海內外華人及各國人士不分族群、不分國籍共同為保存人類文明,豐富人類心靈盡一份心力,讓文明瑰寶早日呈現於世人眼前。
(撰文者:潘韶如/「財團法人台灣民族學博物館基金會」館長)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