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所言的「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實在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都說做好事不求回報,可是心豈能隨意控制,在幫助了人以後能不參雜一絲絲的盼頭?或多或少都暗自期待,甚至等著那個人的回饋。白居易所言的「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實在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
由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店》改編成的電影上映了,大家自是相當關注它與原著的關聯性。每每傳出名作的翻拍消息,都令不少書迷相當憂慮,擔心選角不當、擔心刪改過多、擔心整部片缺乏原著那般動人心弦的質感。將文字化為實際景象本就具備一定程度的落差,不僅僅是展現人物特質有難度,連感人的氣氛與糾人的思維都要一同展現時,更是難上加難。
書中的人際牽扯若能如實呈現,那真是震撼至極。因為其中的良善、感恩、體貼等美好之念,實在是讓人渴盼至極。闔上此書,每每回憶起來就讓人珍惜萬分的,是裡頭屢次描述到的「感恩觀」。懂得感恩,是一種讓人想牢牢抓緊但已是快拋棄的好素質。在充滿「只顧滿足自己,不顧他人感受」等自私觀念的現代社會中,《解憂雜貨店》刻劃了知恩惜恩懂得回饋的人物,實在是令人回味無窮。不過,提及接受他人恩惠而知曉要感恩回饋的概念,亦不由讓人反思:施恩於人之人,是否也會求得回饋呢?很多人的答案興許是認同的。多數人應當是嘴上不提,但內心是默默認為對方理當要報恩的。這時,總不由想起了白居易的《放魚詩》。
這是一首自小讀過,卻未真正深思其意的詩作。閱讀了《解憂雜貨店》後,多少能體悟感恩報恩的可貴,以及不求回報是多麼難抵達的境界。若能思索到這樣的想法,能達到白居易的境界,實數不易!
白居易〈放魚詩〉
曉日提竹籃,家僮買春蔬。
青青芹蕨下,疊臥雙白魚。
無聲但呀呀,以氣相煦濡。
傾籃寫地上,撥剌長尺餘。
豈唯刀機憂,坐見螻蟻圖。
脫泉雖已久,得水猶可蘇。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乾枯。
水小池窄狹,動尾觸四隅。
一時幸苟活,久遠將何如。
憐其不得所,移放於南湖。
南湖連西江,好去勿踟躕。
施恩即望報,吾非斯人徒。
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
這首詩的大意是:
一早看見童僕提著竹籃,他去買了春季菜蔬。在翠綠的芹菜與蕨菜下面,疊臥著兩條白魚。牠們只是無聲地張開著嘴巴,吐著氣以口沫濕潤彼此。
將籃中物傾倒至地面,跳動的魚兒逾一尺長。牠們豈會沒有對刀的憂慮,居處在地上都有螻蛄及螞蟻來謀取了。
雖然離開水已經很久了,但得到水援仍可獲救。把牠們放到小水池中,暫且藉此解救乾枯。水淺池狹窄,魚一擺動尾巴就會觸及四方。有幸一時可苟且偷生,但長遠來說又將如何。
我可憐牠們沒有得到適當的安置,就將牠們移放至南湖。南湖與西江相連,你們(指魚兒)就歡喜離去切勿踟躕。
我不是施恩就希冀獲得回報之人,你們不須潛入水底泥沙中,辛苦地尋覓明珠啊!
據說這是白居易遭逢官途失意,被貶至江州之際所撰之詩。白居易把困頓、無奈等感慨通通寄託於此詩中。白居易把自身的感受投射於受困的雙白魚上,因此出手相救。隨後觀察在小水池中的雙白魚時,覺察牠們游動得不俐索,也不願牠們缺乏長久生存下去的機會,因此特意將牠們安置於南湖。遭逢貶謫的白居易亦應真切渴求有人能像他對待雙白魚那樣,溫暖地伸手援救,為他安排真正適合他才能、不會束縛了手腳的安居之所吧!
最後兩句「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是白居易借用「報恩珠」典故來對魚兒傳遞心聲。
「報恩珠」出自於《三秦記》,《藝文類聚・卷七十九・靈異部下・夢》亦同載:
《三秦記》曰:昆明池,昔有人釣魚,綸絕而去,遂通夢於漢武帝,求去釣,帝明日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夢所見耶,取而放之,間三日,池邊得明珠一雙。帝曰:豈非魚之報耶。
然而,白居易借用典故之意可不是向魚兒討回贈,可不是要求魚兒得牢記他的恩澤。
此兩句實值玩味!是否也是白居易欲對他人或外界所示之言呢?但是,「施恩不望報」實在是頗高的境界,豈是人人都能達到的。古人所言,實是為眾人立定一標竿,教導大夥兒朝那個方向前行。您是否同懷此意?思之!思之!
參考資料
蔡志忠漫畫《千古的絕唱:唐詩三百首》(台北:時報文化,1994)
《藝文類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