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結舌!日軍戰力懸殊 抗日不易(上)(圖)


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
日軍武器裝備精良,和國軍差距極大。圖為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瀋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看日本侵華陸軍人員、武器裝備的具體情況,和我們國軍的裝備相差如此之大,看完的感想就是:我們國軍真的太偉大了!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製中佐少佐)

下面是詳細文章,很長,如有興趣慢慢研究。

日本自明治天皇維新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出於強化國家機器,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在其科學技術和軍火工業逐步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建立了一支比較強大的現代化軍隊。

1884年日本在舊式軍隊的基礎上首次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一至第六師團。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又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七至第十二師團。1907年,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再次擴充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師團。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佔的朝鮮組建了兩個陸軍師團,即第十九、第二十師團。這樣,加上守衛日本東京皇宮地區的日軍近衛師團及4個駐紮在各地的獨立混成旅團,就構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陸軍主力平時的基本框架。

在不斷的對外侵略擴張中,日本開始在別國領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區駐紮軍隊。如:1895年後在臺灣組建日軍臺灣軍;1901年後在中國京津地區駐紮日軍華北駐屯軍,1915年在朝鮮組建日軍朝鮮軍;1919年在中國東北組建日本關東軍。這些部隊在當時被稱為日軍在其本土以外駐紮的「四大兵團」。它們有些由日軍正規主力師團固定擔任,如日軍朝鮮軍即長期由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組成;有些由正規主力師團輪流調防擔任,如日本關東軍;有些則由混成旅團或其他建制的部隊擔任,如日軍臺灣軍和日軍華北駐屯軍。1925年後,日本帝國主義在當時國際和平裁軍的壓力下,同時為了節省軍費以研製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個師團的部隊。日本在建立現代陸軍的過程中,初期曾崇拜學習法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後來基本上改為以德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為藍本,並向先進的西方制度學習,建立起地區義務兵役、軍事預備役的徵兵體制。即日軍每個師團平時駐守的地區,本身就是其徵兵機構的師團管區,也是其徵集補充兵源的地區,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全部來自這一地區。所以,在日軍部隊的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一家祖孫數代都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支部隊中服役並參加歷次戰爭的情況。同時,日本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也常以地名來表示。如;第一師團,因其長期駐守東京地區,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級軍官為東京地區人,故又稱為東京師團。以此類推,第二師團又稱仙臺師團,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又稱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又稱廣島師團,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第七師團又稱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又稱弘前師團,第九師田又稱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又稱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又稱久留米師團,第十四師團又稱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又稱為京都師團等等。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日本軍隊只有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雖然其曾擁有強大的航空兵部隊,但也只是分屬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而沒有獨立的空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從服裝顏色上很容易區別出來。而日本陸軍各兵種的服裝雖基本一致,但也可以從其佩帶的肩章和領章的顏色上加以區分,如日本陸軍步兵肩領章底色為紅色,炮兵為黃色,騎兵為綠色,工兵為茶色,輜重兵為深藍色,航空兵為天藍色,憲兵為黑色,軍醫為深綠色,軍法官為白色,財會官為銀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日本天皇為國家最高元首,為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可以指揮全國所有軍隊。但實際上由於20世紀以後日本軍閥勢力強大,形成由軍人左右國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軍方人物中最有實權的是當時被稱為日本陸軍「三總長」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訓練總監。陸軍大臣是日.本陸軍省的首腦,主管政府國防政策、部隊動員、國防預算、武器研製等,對有關軍政問題可以與總理大臣或參謀總長並列上奏天皇,也可單獨上奏天皇;參謀總長是日軍參謀本部的首腦,其主要職責是輔佐天皇指揮陸軍,並代表天皇下達作戰命令;訓練總監則控制著日本陸軍各兵種的全部初、中級軍校。所以,日本陸軍「三總長」的傾向常常決定著日本軍方的決策方向。如果日本軍方對日本某一屆內閣政策不滿,即可不派現役陸軍中將或大將至政府中擔任陸軍大臣,使內閣無法產生或倒臺。通過這種方法,日本軍閥就可以操縱國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自甲午戰爭以來逐步付諸實現,至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通過數次戰爭已侵佔了中國的臺灣諸島、東北地區、熱河省和冀東地區,還在中國干津地區駐有華北駐屯軍,在上海、青島等地駐有海軍陸戰隊部隊。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泥淖之中,其部隊作戰時間之長,損失耗費之巨,軍以下基層部隊序列變化之大,在日本與各國盟軍的作戰中是少見的。但總起來說,侵華日軍的序列還是可以歸納成幾條線索。

一、臺灣地區日軍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臺灣地區,後建立起日本臺灣總督府和日本臺灣軍。日本總督多兼臺灣軍司令官,曾任總督的有樺日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長谷川清、安籐利吉等。其臺灣軍的規模約有1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用以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維持其殖民統治。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臺灣軍曾抽調兵力參加侵華戰爭,如進攻武漢的波田支隊和1939年底在欽州灣登陸的鹽田旅團就是日軍臺灣軍的部隊。1942年後隨著日本各條戰線局勢的惡化,日軍在臺灣地區也大肆擴充軍隊,至1945年組成由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由安籐利吉中將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軍,共約19萬人,負責臺灣地區防務。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臺灣軍司令官率部在臺北向中國接收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將軍投降,被日本帝國主義霸佔50年之久的臺灣寶島才歸還給中國政府管轄.

二、東北地區日軍

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目1895年甲午戰爭後,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爭後逐步侵入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帝國主義在其控制的中國大連成立了關東州,並於1919年組建日本關東軍,開始正式在中國東北部署軍隊。初期這支由南滿鐵路護路部隊編成的軍隊只有數千入,系逐步發展到近萬人,達到日軍正規師團的規模,後又形成由日軍務主力師團輪流調至中國東北,擔任關東軍部隊的慣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東北地區,其扶植下的偽滿洲國也隨即成立。作為東北的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成為集日本關東州長官、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三位一體」的極權人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將中國東北逐步變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關東軍建制逐步擴大,並建立了大量特務、情報機構和稱為國境守備隊的武裝部隊.由於中國東北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中國東北變成其發展大帝國霸業,將來與蘇美英爭一雌雄的堅實基地,更對於關東軍的發展以種種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陸軍中最強大、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戰略集團.它擁有完備的基礎軍火工廠』l練基地及龐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和邊境工事體系,日軍所僅有的坦克部隊、臼炮部隊、火焰噴射器部隊及細菌戰部隊都在關東軍編製內,就連該部的給養服裝標準也高於日本陸軍其他部隊。如此優勢,加之「天高皇帝遠」,日本關東軍常常驕橫無比,自行其是,在許多重大軍政、邊界等問題上無視當時日本當局的約束,引起多次軍事衝突,成為日本當時存在的「下克上」現象的典型,也使得許多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官樂於到關東軍內服役,以田「建功立業」.由於關東軍裝備最為精良,又是對外擴張的基本力量和戰略總預備隊,故曾在當時被喻為「皇軍之花」。1941年7月,關東軍舉行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此時關東軍實力已達極盛,轄有"個師團及大量邊境守備部隊和特種兵部隊,全軍近100餘萬人.後因日軍在南洋戰場接連失利,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致使其實力不斷下降。轉至1945年夏,為對蘇聯進攻做好準備,關東軍再度擴展到3個方面軍,計約96萬餘人。1945年8月8日,用當時歐洲戰場最新式武器和裝備武裝起來的13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中國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攻,迅速殲滅其主力;9月5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率部向蘇聯紅軍投降,日本關東軍從此徹底消亡.日本關東軍的歷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將、河合操中將、尾野實信中將、白川義則中將、村岡長太郎中將、煙英太郎中將、菱刈隆中將、本莊繁中將、武籐信義大將、檀田謙吉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山田乙三大將。

三、華北地區日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在其原華北駐屯軍的基礎上大舉增兵華北。8月31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在北平成立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統一指揮沿乎漢線和滓浦線向南推進的以香月清司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一軍和以西尾壽造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軍。1938年3月,日軍大本營將自中國熱河方向攻入察哈爾省及綏遠的關東軍部隊脫離原指揮建制,組成蒙疆駐屯軍司令部,先由日軍大本營直轄,後劃給日軍華北方面軍指揮.至1938年春末,日軍華北方面軍佔領了中國綏、察、晉、冀,魯、豫,蘇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爾後該方面軍的大致控制範圍,第一軍調至山西太原,第二軍進至山東濟南。1938年夏,第二軍的番號轉給進攻武漢的日軍華中派遣軍,濟南地區日軍改稱第十二軍。1944年春,第十二軍番號又轉給準備參加「一號作戰」進攻河南黃河南岸的由華北方面軍抽調組成的突擊兵團。濟南地區日軍又改稱第四十三軍。至1945年夏,日軍華北方面軍共轄在太原的第一軍,在張家口的蒙疆駐電軍,在鄭州的第十二軍和在濟南的第四十三軍。華北方面軍的歷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杉山元大將、多田駿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大將和根本博中將。1945年10月10日,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及部分兵員共12.7萬人在北平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投降,該方面軍在綏遠、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也分別向中國第十二戰區、第二戰區、第一戰區等部投降。



責任編輯:辰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