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何以殃及池魚?(組圖)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網路圖片)

現在人們解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說城門著了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滅火,水用完了,魚也死了。《百家書》:「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見,但就取之,喻惡之滋,並中傷良謹也。」比喻無辜受連累。

「殃及池魚」的典故

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曾受到景公的寵信,權傾一時,家財萬貫,還擁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後來他因犯罪逃亡國外,景公想要那顆寶珠,便派人去問他寶珠的下落,桓隨口答說:「我丟到池子裡了。」眾人便將池水排盡找那顆珠子,但卻一無所獲,且因為沒有水,池子裡的魚都干死了。宋景公為了要找寶珠,排光池水,使池裡的魚受到無辜牽連。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網路圖片)

與姓池者有關的典故

然而這一成語最初的出處與一位池姓人物有關。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辨惑》載:「城門失火,禍及池魚。俗說司門尉姓池名魚,城門火,救之,燒死,故云然耳。」一說春秋時宋國有個池仲魚,住在城門附近。一次城門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魚被燒死。因池仲魚的姓和字亦寫為「池中魚」,後人在流傳這一事件時,就將名字理解成了「池裡的魚」。有池氏譜牒稱,池仲魚為池氏第四十九世孫。

《檄梁文》的典故

北齊.杜弼《檄梁文》中:「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全後魏文》卷五十四慕容紹宗有〈檄梁文〉,《北齊文》卷五杜弼也有〈檄梁文〉,內容都一樣。

南北朝時,北方的東魏有一員大將,叫侯景,坐鎮河南,擁有十萬軍隊。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因與大丞相高歡之子高澄不和,背叛東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韓軌討伐侯景,侯景擔心與西魏的聯繫被切斷,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許多大臣認為侯景反覆無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損害和東魏的友好關係;但是八十四歲的梁武帝卻相信這是統一國家的預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為河南王。

這年八月,梁武帝派蕭淵明率領軍隊討伐東魏。九月,蕭淵明的軍隊逼近彭城(今江蘇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紹宗率軍救援彭城,派杜弼擔任救援大軍的軍司。慕容紹宗用誘敵之計,引誘蕭淵明深入追擊,然後以伏兵夾擊,活捉蕭淵明,梁軍傷亡逃走的有幾萬人。

大勝之後,軍司杜弼寫了一篇給梁朝的檄文。《全北齊文為東魏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淮士子,荊、楊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霧露之中。」

文中說:「東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戰爭,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現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後來又說盡好話投靠梁朝,企圖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災樂禍,忘了道義,連結奸人,斷絕了與鄰邦的友好關係。侯景這樣的卑鄙小人,一有機會還會興風作浪。怕只怕楚國的猴子逃亡,災禍延及林中樹木,宋國城門失火,連累池中魚兒遭殃,將來會無辜地使長江淮河流域、荊州揚州一帶的官員百姓遭受戰爭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說的一樣,第二年八月,侯景發動叛亂,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動盪,使人民遭受戰亂的苦難。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