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士,是四民之首,四民是「士、農、工、商。」「學以居位曰士。」「士民,是學習道藝者。」士應該是指道德修養和學識兩方面都很好的人。後來,士,是泛指脫離生產的知識份子。
宋馬遠《孔子像》(網路圖片)
明仇英《孔子像》(網路圖片)
孔子對知識份子(士)的要求,是高的。
《論語•子路》記載:子貢問孔子:「什麼人,才叫士?」
孔子告訴子貢:「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很負責,有使命感,有恥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點。他身負君命,維護國家利益。無論到什麼地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這樣的人 ,絕對不會做出有辱國格和人格的事來,可以稱士。
孔子與子貢(網路圖片)
子貢說:「這個要求太高了。那麼,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人?」孔子說:「次一等的,在宗族之間,人們稱讚他是孝子,在鄉親鄰居中,對人很友愛。這種人,也可以稱為士。」
子貢再問:「那麼,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怎樣的人?」
孔子告訴他:「再次一等的士,應該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言而有信,做出的承諾一定能兌現,做事情認真負責到底,有始有終。不過這種人,沒有遠大的胸襟和抱負,工作只是為了領幾斗米,賺錢餬口,淺薄固執。一般常見。這種人太多了,自己做人還可以,要說處理國家大事,不一定能勝任,他們勉強可以叫士,但畢竟是胸無大志的人,不值得推崇。」
子貢最後問:「那您看,現在的執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附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来源:孔子《論語-子路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