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最佳大學,美國就佔了40所。圖為史丹福大學校園。(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的教育方式不僅限於學科測驗,更注重組織合作及獨當一面的實作能力。(取材自耶魯大學官網)
【看中國2013年09月30日訊】虎媽的戰歌一響起,正當美國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候,中國人很得意的想:「教育孩子不是早就該這樣嗎?」虎媽嚴格要求兩個女兒讀書練琴的場景,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很熟悉,卻也引發出見仁見智的看法。
在全世界百大最佳大學的排行榜上,2013年美國獨佔40名,這個數目多年來都很穩定,世人公認美國教育質優量佳。這個剛過237歲生日的年輕國家,在教育上究竟有什麼特質才能締此佳績?美國的家庭、學校、社會在教育下一代時,重視什麼?在美國的中國父母,是典型棒頭出孝子的產物;現在要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籍孩子的父母,受到最強的文化衝擊是什麼?該怎樣截長補短,才能使孩子盡收中美文化的精華?
現在的大陸人,就像20年前的臺灣人,千方百計要把孩子生在美國,錯過了生產期,沒問題,孩子的任何年紀都可以考慮送到美國。不要說所費不貲,就算以夫妻離異兩地,孩子失去與雙親或單親朝夕相處的高昂代價,也要前仆後繼的送上飛往美國的班機。等到孩子開始英文比中文更流利,又因長期缺乏接觸,孩子變得比陌生人還陌生,一句話也講不上時,家長們不禁要問:「難道這是我當時所要的嗎?我真的給了孩子最好的東西嗎?」
最近的一則新聞指出,中國許多資優生,由於父母經濟條件允許,選擇進入美國最佳學府長春籐聯盟大學就讀,但退學率卻是驚人的25%,為什麼?
要探討這些問題,不妨從中美教育的不同談起。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孩子教育的差異,從下面幾個例子可以一窺端倪。
學校這樣做!腳有多大 鞋就多大
9月份新學期才剛開學,認真的父母已經開始為孩子規劃來年夏令活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的青少年才藝營(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以學業表現篩選從幼稚園到12年級的學生,或網上授課或辦夏令營。這個對全球60幾個國家招生的才藝營的課程偏重數學、英文、電腦、第二語言,是最吸引中國父母的課程。中國父母對孩子能擠進這樣的才藝營都免不了有點小得意,覺得孩子已經朝長春籐連盟大學又靠近了一小步。但進去一看卻大吃一驚,幾乎全是亞裔孩子,華裔又特別多,白人都到哪裡去了?
白人父母也沒閑著,他們給小孩找夏令活動的最高原則是,活動以孩子的興趣與專長為主,而且盡量跟學校的活動不一樣,如果學校的活動是學習,假期的活動就是玩。球類運動、攀岩、體操、露營、騎馬、划船、潛水、旅行。家庭環境比較好的,一放假就全家直奔海邊或山上的度假屋,家境小康的也在附近社區活動中心找各式各樣玩的花樣。中國人認為,暑假是最佳讓孩子補習超前的時候,美國人認為只有功課跟不上的人,暑假才去唸書。
學期中如果有學測,學校早早就會通知家長,前一個晚上讓孩子早點睡覺,第二天早上務必給孩子吃早餐。飽受填鴨教育熏陶的中國父母,前一晚總還是不放心的問孩子:「你要不要再讀一點什麼?」孩子一無考前大猜題,二無參考書,讓他讀什麼呢?老師和學生都相信,學測最重要的目的是測出實力,不是好看的分數。
如果有機會在美國參加中、小學學期末的頒獎典禮,那對中國父母才真是教育。臺灣的學校頒獎典禮,從縣市長獎、校長獎、書卷獎、大獎小獎,清一色全圍繞著學業成績,觀眾在台下言不由衷、有點無趣的鼓著掌,下意識的看著表,到底還有多久才完?美國的學術獎,還沒注意就已經發完了。最大一部分是運動獎與社區服務獎。特別的是,運動得獎的很少是因為個人表現,或打贏了什麼比賽。籃球校隊的安德魯不搶功,總是適時傳球幫助隊友得分;水球校隊凱蒂,每天犧牲午餐時間,幫助受傷不良於行的隊友換衣服,參加練習。當得獎的名單一公布,全場歡聲雷動。不管認不認識得獎人,大家都想給他們鼓個掌,因為他們不自私,為團體最大的好處願意犧牲自我,這樣的公民教育,無論是在家庭、學校、或社會都不斷地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孩子。
張俊彥的兩個兒子到美國時,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初中。在臺灣時,所有的課都在同一個教室,學生們不動,老師跑教室。美國卻是老師不動,學生跑教室。每天把大背包存放在自己的櫃子後,就開始找教室。每個人每天每堂課都要很警覺很獨立的分配時間、分配資源,早上四堂課,要交的作業、要帶的書、要考的試,該做的實驗,分秒都挑戰他們組織與獨當一面的能力。
學生跑教室的另一個好處是,學生可以跟能力程度相當的同學一起上課,所以孩子可能英文跟這30個學生上課,數學跟另外20幾個同學上課,一個學期下來,跟全年級幾百人都可能在不同的科目同班過,可以擴大學生的接觸面。這樣說好了,美國的中學教育是看你的腳多大,再給你配適合你的鞋;相較起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則是不管腳大腳小,鞋子的尺碼全一樣。就連8000個秦俑兵團都長相各異,均碼鞋穿了能走路嗎?
老師這樣教!學做自己 容納異己
劉曉君為了女兒要進大學,很認真的參加了幾年升學顧問補習班的座談會。女兒如願進了布朗大學,她還是繼續參加,因為她真的很想透過大學招生標準,尋找美國教育最想培養出怎麼樣的人材。最後她歸納出,百變不離其宗,美國講究個人獨特性。
偏偏這個獨特性在東方的教育體系中,是個死穴。
東方人注重家庭與群體,孩子進了好大學,街頭巷尾放鞭炮,不是為孩子慶祝,而是因為孩子光宗耀祖,讓全家族的人都有面子。韓亞航在舊金山摔飛機,全南韓人都覺得讓南韓人顏面盡失,西方媒體覺得不可思議,一起空難為何與國家榮辱有關?
在群體重於個人的價值觀裡,個人的發展相對受到限制。
怎樣可以培養個人的獨特性?曾任加州北半島中文學校理事的羅湖心指出最基本的來自對個體的尊重。
在學前班裡,約翰搶了查理的玩具,過來調解的老師問約翰:「查理正在玩這個玩具,我知道你也很想玩,但你有沒有問查理你可不可以玩?」很簡單的一句話,查理的主權受到尊重,約翰也學到玩具在別人手裡,不是力氣大就可以搶東西,得好好商量。
同樣,小明搶了小華的玩具,老師過來以責備的語氣問小明:「你為什麼搶他的玩具?你為什麼不聽話?」小明那裡知道為什麼,聽話只有讓老師的工作好做一些,卻讓他沒辦法玩到他想玩的玩具,他沒有學到要尊重玩具在別人手上的這個事實。
馬福意的女兒在小學時,中文學校要用「尊敬」兩個字造句。她向女兒舉例「小朋友要尊敬父母」,沒想到女兒馬上說「父母也要尊敬孩子」。她跟女兒解釋,中文的尊敬限於晚輩對長輩,由於英文只有respect一個字,所以正確的說法是「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同時她也深切瞭解到,在西方社會中,孩子從小就被教導每一個個體都該受到尊重,他們尊重別人,也期待別人尊重他們。
在美國的中國父母親,如果提早瞭解到美國教育對就算是很年幼的孩子,都給予相同的尊重時,等到孩子到青少年時,因為個人隱私希望父母進他們的房間先敲門,他們不是父母的財產,他們的日記更不是未經同意可以隨便翻閱時,父母就可以理解,孩子並不是忤逆,而只是在找尋自己的空間,有了足夠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發展屬於他們個人的特質。
羅湖心說一個能尊重每個人的特質的社會,是充滿能量且能容納異己的社會。每一個人都重視自己的價值,不一定要做老闆、做老大才感覺到受人尊重。每個人的特色都有相等得到發揮的機會。父母親寧可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消防隊員,也不會強迫孩子做一個痛苦的醫生。這樣的社會基本上不會有一窩蜂的現象,也不會看別人好,就馬上模仿出山寨版,因為山寨再怎麼樣也好不過原版;有那個精神和才幹,為什麼不自己創新?蘋果取代了微軟,谷歌又取代了蘋果,引領世界科技風潮的人物與公司,轉來轉去都還是在美國。
在臺灣從事教育的王琳娜觀察到,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學生,初中完了高中,高中完了大學,大學完了研究所。所有的路,家人、學校、社會都已經為你指定好,跟著走比不跟著走容易太多,李安如果沒有在電影界闖出什麼,就是怪胎一名。這種從小到大用調羹餵飯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練習做決定的機會。
曾經在臺灣或中國大陸受教育的人,到美國讀書,最大的震撼恐怕是老師或教授不是教標準答案的人,學問也沒有標準答案。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找資料寫報告,旁徵博引,同樣是宅在教室,一個題目全班30個人可以寫出30個觀點,每一個同學的觀點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很多大學教授只是負責提問題,然後就斜坐在桌上等學生發言,學生們踴躍發言佐證自己的論點,也辯證不同的論點,一堂課激激盪出各種獨立思考交會的火花。中國老師傳統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由教室中每一位同學分擔。在中國教育習慣沉默與被動接受的學生,缺乏思考、表達與溝通的能力,在美國教室,就像吃了黃蓮的啞吧,再高科的學生也顯得低能。
家長這樣幫!小時抓緊 大學放飛
如果條件不允許,沒有辦法讓孩子在美國受教育;或是雖然人在美國,卻因不熟悉美國的教育方式,而感到無所適從的父母,來自山西的郝先生、郝太太養育一對子女的方式,或可供父母參考。
郝先生夫婦倆都在中國完成大學教育,先生在美國讀了化學博士,太太讀了碩士。10歲的兒子、8歲的女兒,中國孩子該學的,美國孩子該鍛練的,兄妹倆一樣也沒少。星期六一整天,爸爸從早送到晚,鋼琴、網球、游泳、繪畫、像棋、舞蹈,多到一個手都數不完。假期,爸爸帶著兄妹倆國家公園一個一個玩。就算出門玩,每天的功課加遊記一篇一篇傳給因工作要留守的媽媽過目。
這樣忙碌的學習,兄妹倆卻是滿心歡喜,對父母充滿孺慕之情,晚上,兩人搶著給容易腳冰冷的媽媽暖被窩,有好東西吃,一定先端給父母,媽媽在那裡,他們的眼神就跟到那裡。稱為新24孝也不算溢美。
郝太太有兩個祕訣。不管多忙,每早她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留意當天要和孩子分享的見聞。從公司同事遭解雇講到大環境的挑戰、從鄰居領養了一隻棄狗講到憐憫心;網路上有好文章她印出來,英文翻中文,古文翻白話、繁體改簡體、深奧的故事講重點,她從不把兒女當不懂事的孩子對待。孩子每天滿心期待媽媽為他們選擇的故事,用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事,增進兩代的溝通與瞭解。孩子聆聽也發問且發表意見,孩子在很情願的情況下,一點一點吸收父母親尊敬長輩、熱愛生命、愛護地球、參與公益、努力工作、不懼挫敗的核心價值。
她的第二個祕訣是,孩子是父母的複印版,原件不佳,不可能要求好的影本。要孩子吸收正能量,父母就不能產生負能量。她的家鄉有一句話:「早起一時,消停一日」就是說早起一個小時,一天都從容。父母帶頭,每天天未亮透,就已全家各就各位,練琴的練琴,鍛練的鍛練。夫妻兩人在家不看電視、不吃垃圾食物、三餐定時定量,孩子運動她也動,伏地挺身可以連做二、三十個,手臂練出漂亮的三頭肌。
她篤信「養成教育」,認為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父母的天職,而這些事一定要從小看緊。她說「小學要抓緊、中學要放鬆、高中要放手、大學要放飛。」
地球上第一個億萬富翁、以石油起家的約翰.D.洛克斐勒(1839-1937),是美國精神的傑出代表,家族連富六代,家族財力影響美國150年。因為父親對家計的不負責任,他以畢生精力追求經濟保障,又因母親的宗教情懷,他從少年時代就立了堅定的志向,他要賺取能賺到的每一分錢,也要盡全力捐出能給的每一分錢,成為全球當時最大的慈善家。捐建博物館、大學、醫院,與社會全民分享資源。除了美國以外,中國是洛克斐勒基金受益最多的國家,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即由基金會所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負責建立。他開創了美國富翁社會責任的先河。因為他善用財富創造知識,被喻為最偉大的公民。
世人對洛克斐勒家族津津樂道的是,這位第一代掌門人對四個子女嚴謹惜物的家庭教育。家中每個孩子靠做家務賺零用錢,還得筆筆入帳,打蒼蠅賺一分錢,拔十根雜草掙一分錢。從他到兒子、孫子全養成惜金如命的記帳習慣。他唯一的兒子小約翰洛克斐勒8歲前全穿裙子,因為他最小,上面三個全是姊姊。
小約翰洛克斐勒的六個孩子在公共電視的記錄片中指出,他們從小在家每人都分配到倒垃圾、洗車、清理馬房的家庭責任,每人每週有一天要煮飯給全家吃,飯前要禱告,21歲以前不可以喝酒。當然,不可或缺的是每天都得記帳,必須精確到小數點第二位。一般人很難想像當時壟斷美國90%煉油市場、獨富天下的家庭是這樣教養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正因為這樣,這個家族破了中國人所說「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教育體系,各教育制度也因不同的民族性各有優勝劣敗。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卻具有普世性,絕不會因為物換星移而改變其重要性。
来源:世界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