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中國舉行兩會時期。今天(4日)上午,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面對媒體時,沒有像往年大會發言人坦率回答有關大陸國防預算的問題,僅稱會議審查批准後就會知道。中國公布的軍費數據經常遭到其他國家的質疑。
傅瑩今天針對今年度中國國防預算成長幅度的記者詢問,並未正面回答。但她說,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保衛自己的安全,「對世界不會是一個好消息」。
法新社報導, 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稱,中國對國防預算實行「嚴格的財政撥款制度」。和往年一樣,今年的國防預算也包含在國家總預算草案內,「在大會審查批准之後你就知道了」。
傅瑩還說,中國軍費的問題似乎是人大記者會的「必答題 」,每年都會被提出來,前幾任發言人都回答過了,但仍然有很多的國際關注,「好像中國每年都需要向外界解釋,為什麼我們要加強國防建設,為什麼我們要增加軍費。」
也是人大第7任發言人的傅瑩,今天也成了中國全國人大的第一位女發言人。
與前一屆發言人李肇星相比,今年,傅瑩花了更多時間解釋大陸軍費的背景。她指出,中國在歷史上有過「國防弱、遭人欺」的沉痛教訓,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歷史記憶是深刻的,所以中國需要有穩固的國防,而中國國防力量的加強,會「有利於這個地區更加穩定,也會有利於世界和平。」
傅瑩宣稱,中國加強國防力量是為保衛自己,保衛安全、和平,而不是為威脅其他的國家。而回顧冷戰後,亞洲地區整體上是平靜的,經濟發展起來,大家又開始關心亞洲,「應該承認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發揮了核心作用」。
她還說,中國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能力也有上升,像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中國向聯合國各項維和活動所派出的維和人員,是5國中最多的。
李肇星在去年第十一屆人大5次會議擔任大會發言人,在回答同樣問題時,就明確透露2012年中國的國防費預算為人民幣6702.74億元(約826億歐元),比2011年預算執行數成長11.2%。
中國近年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加,軍事預算也隨之逐步提高。中國軍費開支再度高幅度增長,武器也越來越精良,準備超趕美國,這也引起亞洲鄰國的不安。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今年完成第一次出航,最近也亮相其第二代新型隱形護航艦,甚至有傳說指中國將打造核動力航母。中國歷年所公布的軍費數目經常遭到其他國家的質疑,被認為不透明,實際超額更高。
根據簡氏防務諮詢機構的一份調查報告預測,中國的國防開支到2015年將超過所有亞太地區國家的總和。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戰鬥機等軍事設施的現代化,預計這個數字到2015年將幾乎增長一倍,達到2380億美元。這將是位居第二的日本軍費開支計畫的4倍以上。
中國的軍費大幅度增加,也令其俄羅斯老大哥擔憂,俄已表示將加以警惕,而亞洲其他國家的擔憂更不在話下。
中國現今為了爭奪海底資源,以其強大經濟力量為後盾,對於領土爭端採取比前更強硬姿態。尤其在2012年9月日本把釣魚臺列嶼的一個島購入國有化之後,中國對釣魚臺主權態度更加強硬,飛機、艦隊頻頻出現釣魚島上空及海域,不惜製造緊張情勢。另外,在南海主權爭奪上,面對菲律賓,與越南等國,中國同樣也不惜擺出強硬對峙姿態,頻頻派遣船隻或公務船前往宣示主權,或與鄰國船隻對峙,這都引發周邊國家的不安。因此這些亞洲國家也越來越傾向在軍事上與美國合作,頻頻與美國進行聯合軍演,以期在領海主權爭議上能夠有美國作靠山來應付中國的強勢作風。
不過,全球第一大軍事強國---美國受限於現行政策,其國防預算越來越削減,更多是傾向充實盟友國本身軍備的策略。
雖然美國軍隊現今仍能保有全球作戰的實力與彈性,但在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後,美國政府越來越不傾向於採取長期在海外駐軍,也不願一次派出多個部隊去幹預世界其他動亂地區的衝突。反倒是傾向於向它的盟友國出售先進武器,由該國自己強化軍事力量來應對情勢。
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2年美國向亞太地區銷售武器銷的金額達137億美元,同比增加百分之五點四。美國航太工業協會的國安部副主席道尼表示,中國軍費的快速膨脹和朝鮮核武動作的一再威脅,都明顯增加了亞太各國對美國軍備的需求。如:日本,它打算繼韓國之後,也向美國購買 「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就是很明顯地例證。
就在傅瑩回答中國國防預算問題的今天,日本共同社報導,再度有一艘中國大陸漁政船與三艘海監船於清晨先後駛入釣魚臺附近毗連區。中國海監船向日本巡邏船宣稱,釣魚臺是中國領土,中國公務船上一次駛入釣魚臺附近毗連區是2月28日。
(原題目:中國人大發言人不願答覆國防預算問題)
来源:法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