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業的歷史雖長,但規模原來一直都不大,2006年尚不到3,000億人民幣,連當時公募基金規模的10%都不到。故事的拐點出現在2007年,信託業在完成了第六次大整頓並出臺了若干重要的監管法規後,出乎意料地走上了一條迅猛發展的康莊大道。2011年底,信託規模超過5.3萬億,隨後又以每月淨增近1,000億的速度在增加,預計到今年9月底,即可突破6萬億大關,一舉超越保險業,成為僅次於銀行老大的二把手。
這幾年信託業迅速增長的原因是多元的。比如,利率的非市場化。因此,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低利率的銀行貸款額度往往會成為稀缺資源,除了國有企業和大型品牌民營企業能夠獨享之外,諸多其他企業被迫以更加高昂的代價,從非銀行體系,包括信託公司那裡,獲得急需的發展資金,這就助推了信託這幾年的高速發展。要知道,信託的利率雖然比銀行高,但比民間的高利貸依然要便宜許多。此外,銀行大量的表外業務,限於監管的要求,也需要通過銀信合作等方式進行轉移。
信託的異化
信託業的瘋狂生長,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剛性兌付」。剛性兌付是信託業的核武器,離開了剛性兌付,信託雖然也會成長,但可能更加常規化。所謂的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的融資實體如果未能到期還款,信託公司也必須保證到期資金的支付。換句話說,在剛性兌付的前提下,信託產品實質上完全保本、保息。奇詭的是,雖然信託的剛性兌付已經成為投資者的一種高度共識,但查遍與信託有關的一法三規,根本找不到剛性兌付的立法依據。實際上,根據《信託公司管理辦法》(2007年版)第34條,信託公司不得承諾信託財產不受損失或保證最低收益。由此可見,「剛性兌付」並不具有法律強制性。更多的,只是金融維穩的需求。因此,許多人都深信不疑這樣一個流傳的故事,監管部門給信託公司打來電話「窗口指導」,要求誰不能保兌付,就停誰的業務。
剛性兌付的出現,打破了金融行業中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基本原理,讓信託產品徹底異化,成為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超級性感寶貝。每年8%-10%的無風險收益率,吸引了全社會資本的瘋狂湧入,先是100萬以上的高淨值客人,然後是小客戶的合夥團購、實體企業的閑置資金,甚至據我最近所知的,一部分地區的養老資金都已經衝了進去。誰不愛寶貝?
大了要倒
信託的剛性支付,對其他金融產品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尤其是高端個人的理財市場。試想一下,既然有10%的固定回報,為啥還要甘冒套牢的風險,去投資股票或基金?為啥還要去投資收益率接近、卻無剛性兌付承諾的中小企業債券?
信託的剛性兌付,嚴重傷害了信託業自身的發展。我所接觸到的信託公司老總,雖然都是既得利益者,但大都對剛性兌付充滿懷疑和抱怨。因為在剛性兌付的怪圈中,產品的創新變得不再重要、信託的夢想和本質已經被篡改、長久的事業已經成為一種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甚至,看不到信託的未來。
信託的剛性兌付,也醞釀了巨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並可能讓全社會的納稅人承擔其崩潰時的巨大損失。試想一下,有多少信託公司的股東是國有的。當出現兌付風險時,這些國有股東挺身而出、一諾萬金時,我們有沒有想過,誰是背後真正的埋單者?
因此,信託的剛性兌付必須要破,越早越好。此害不除,不僅信託業沒有光明的未來,整個中國的金融業被會被綁架並陷入困境。
来源:福布斯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