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最重要的項目是口腹之娛。元宵節吃元宵、湯圓,清明節吃青團(主要是江浙一帶),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除夕夜吃餃子吃年夜飯。除了上述節日食物之外,我的家鄉還有:正月初,大春卷(我們叫麥油脂);元宵節(正月十四),羹(有咸甜兩種口味);中元節,樣糕(水磨江米為之,可能就是古書裡的「乳糕」)、豐糕(干磨江米粉摻粳米粉為之);冬至,擂圓(無餡兒的湯圓,扁圓形,外粘炒熟的黃豆粉或花生米粒);臘月,年糕(分為瓦片狀的麻糍和長條狀的糕兩大類);不一而足。其次是文藝體育活動。元宵節的花燈會、舞獅會,端午節的斗百草、賽龍舟,重陽節的登高懷遠;諸如此類。
傳統節日,無論是美食,還是文體活動,都於人民身心健康大有益處,令人心情愉悅,給人留下美好的記憶。然而,身在秋天說秋節,我認為古書記載的秋季節日中的三個已經失傳的小項目,也相當有趣,值得推而廣之。
《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七夕節,「……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夢粱錄》卷四記載,立秋日,「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這一風俗,《東京夢華錄》卷四已有記載,只是文字不及《夢梁錄》生動有緻。其實,更早記載這一風俗的是崔寔《四時月令》,「京城立秋,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皆剪成花樣戴之,形制不一」。
《東京夢華錄》卷八、《夢粱錄》卷四皆記載載,七夕節,婦女取小蜘蛛,安金銀小盒內,次日觀之,若網絲圓正,謂之「得巧」。
古書中記載的節日娛樂項目很多,我之所以只取上述三項,原因有三:一是簡單易辦,環保節儉;二是有動植物知識,有生活情調;三是投合婦女兒童的興趣愛好,有利於弱勢群體身心健康。另外,在浮躁、奢華、浪費、污染、傷身、勞神的當今,提倡一下這些古老淳樸的習俗項目,即使不能收到「再使風俗淳」的效果,至少也可以給人們增添一些可資選擇的娛樂項目吧。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