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並非指「前三名」(圖)

發表:2012-09-04 14: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有關各種比賽特別是體育比賽的報導,「三甲」這個詞使用頻率很高,但都用錯了。

比如《超女三甲下月同臺唱》,看過內容始知,是把「三甲」當作超女的冠軍、亞軍和季軍了。預測游泳世錦賽花樣游泳成績,有「進三甲有決心也有難度」的標題,也是把「三甲」當作前三名。 

「三甲」源自我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制度。以清代科舉為例,分四級:童試包括縣、府、院試,考中者為生員,通稱秀才;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全國性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在會試後舉行,由皇帝在宮中主持,也叫廷試。

貢士均可參加,以成績高低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名;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三甲」的由來:「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諸科,始試律義……進士始分三甲。」

「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來,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試中榜進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讀有關王鐸的文章,說王鐸「至31歲時,入京殿試,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這是「三甲」的規範用法,就是說,王鐸沒能進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時下「狀元」走紅,凡第一者都稱狀元,高考尤甚。不過有個現象很怪,古今的狀元大都沒什麼作為。有心人統計過,科舉史上700多名狀元,中舉後出類拔萃者寥寥無幾;1997年至2008年我國各省市1300餘名文理科狀元,也暫無一人成為各行各業的頂級人才。

看來學問大小和分數高低不完全成正比,能力和學歷也不能劃等號,一甲第一名尚且如此,更遑論「三甲」了。



来源:文匯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