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五大鎮山(組圖)


隋代封天下「四大鎮山」,唐代又將漢武帝所封南嶽天柱山改為南嶽衡山。天柱山則被列為五大鎮山之一的「中鎮」,形成了五嶽以外的五大鎮山。即東鎮山沂山(山東)、西鎮吳山(陝西)、中鎮天柱山(安徽)、南鎮會稽山(浙江)、北鎮醫巫閭山(遼寧)。均為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名隨五嶽,各有千秋。

東鎮——沂山


(網路圖片)

沂山,古稱東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與丘陵相交之處,呈東北—西南走向,巍峨蜿蜒於沂源、臨朐、濰坊三市縣境內,連綿一百餘公里,其主峰在臨朐縣城南50公里處,宛如巨船突出,直入雲天,海拔1032米,蔚為壯觀。峰頂有探海石等名勝,登上可欣賞到日出東海的磅礡奇觀。

沂山歷史非常悠久,為五鎮之首,因其位於我國東方,故被稱為東鎮。據《周禮•夏宮•職方氏》中載:「青州其山鎮曰沂山。」相傳黃帝東巡至海,並封禪東泰山(今沂山)。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下詔建立東鎮祠,十六年敕令修造沂山神廟,唐王朝時被封禪為東安公,宋王朝時被封為東安公、東安王,並按禮制祭祀和派專人管理,金時被封為東安王,元王朝時被封為元德東安王,明王朝時封為東鎮沂山之神,清王朝時被封為東鎮大帝。明代著名詩人在《沂山》詩中寫道:「岱岳西來海向東,屹然方鎮一何雄。山川自與封疆限,雲雨能收造化功。翠讞入空高落雁,玉泉垂闊下成虹。明廷憂旱來香幣,六事都歸一念中。」

東鎮沂山雖然原有不少規模很大的古建群,但由於自然損毀,特別是「文化革命」極左思潮的浩劫,遭到了很大的破壞,使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在今沂山東麓仍吁的東鎮廟址和歷代碑碣遺物仍可供遊人們憑弔,來探討當年之幽,使人浮想聯翩,感觸萬千。

南鎮——會稽山

會稽山南至東陽,北至紹興,綿延一百公里,位於浙江省東北部,主峰在今紹興縣南,雖群峰巍峨,氣象萬千,但以東白山(1195米)、秦望山(543米)最為高峻陡立。

會稽山古稱茅山,相傳大禹曾在這裡召集諸侯,論功封爵,因其見證和記錄了這個過程,其職能與今會計相似,故取其諧音為會稽山。會稽山歷史悠久,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下詔建立會稽山神祠。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帝遣使致祭,將會稽山封為永興公。宋王朝時封為永濟王,金時封永興王,元王朝時封為昭德順應王,明封南鎮

會稽之神,清封南鎮大帝,歷朝歷代均依禮制祭祀。

會稽山名勝古蹟很多,有著名的禹陵、禹廟,有秦始皇南巡到這裡的刻石銘功嶺,有勾踐臥薪嘗膽的越王臺,有東晉時書聖王羲之留下絕品《蘭亭序》的蘭亭等等,但影響最大的當屬位於會稽山麓的禹陵禹廟了。相傳禹廟建於禹之子夏啟和少康之時,為我國最早廟宇,但其屢建屢毀,已無遺蹟可尋。今廟始建於南朝梁時,宋元明都做過重修,現保吁的是清時留下的建築格局,整個殿宇依次遞升,環牆圍護,飛檐斗拱,氣勢壯觀,給人以振奮之感。唐時李伸在《禹廟》中寫到;「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鍤東南盡會稽。山擁翠屏朝玉帛,六通金闕駕雲霓。秘文鏤石藏金壁,寶檜封雲化紫泥。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寫出了會稽山文化特色。

西鎮——吳山

吳山又名吳岳,自古就是五鎮中之西鎮,其位於寶雞市陳倉區新街鎮內,屬於隴山支脈,系二億年前岩漿侵入上升而形成。其山勢巍峨,群峰排空,直逼雲端。南北長約13公里,東西寬約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吳山雖有峰十七,但以鎮西峰、會仙峰、大賢峰、靈應峰、望輦峰最為壯觀。吳山兼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黃山之奇,又加上其林海莽莽,面積多達334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95.7%,因此在19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吳山是我國歷史名山,曾有岳山、千山、吳岳之稱,是吳帝后裔——太岳部族與吳回部族發祥之地,也是我國祭祀吳帝、黃帝最早的地方。周秦王朝發祥寶雞,周秦帝王認為這是吳山保護之功,便將其封為西嶽。當時天下只封東西二岳,由於周秦帝王的偏愛,在祭祀吳山的不少禮儀往往超過泰山,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西漢時曾有十一位皇帝二十三次來這裡祭祀。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皇帝下詔建立西鎮祠,十六年(公元596年)敕造吳山神廟,按禮制祭祀,並派專人管理。唐時又被加封為成德公、天岳王,後唐時被下詔加封為靈應王,宋、金時又被封為成德王,元時被封為成德永靖王,明封為西鎮吳山之神,清時被封為吳岳大帝。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4月,康熙皇帝御筆為「吳山」,賜頒「五峰挺秀」,使其更加名揚天下。

吳山是一座瑰麗的文化藝術寶庫,原有古典建築很多。山東五廟處有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的西鎮大廟,其呈三進院落,中軸對稱格局,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勾心鬥角,遞次升高,錯落有緻,巍峨壯觀。樓臺亭閣近百間,門前鐵旗桿三丈有餘,鑄鳳雕龍,騰空欲起,一派帝宮氣勢。山下有御香亭、欽差大公館、仰止亭、嘯月亭、漱玉亭、望海亭、依雲樓、珍珠樓等古建築五十餘處,又加上西鎮大廟廊房內有歷代祭祀詠吳山石碑達130餘座,使這裡成為陝西最大古建築之一。

吳山既有人文景觀又有自然景觀,是我國著名的名勝景區之一。這些名勝古蹟歷經民初匪禍兵災,特別「文革」浩劫的毀壞,所剩甚少,令人扼腕嘆息。但是我們可以從留下的遺址遺物中,想像出它當年的輝煌,感覺出它當年的氣勢。現在吳山的旅遊開發,已走入正規渠道,不少重點名勝正在修葺之中。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借這次中國五大鎮山第四屆文化旅遊節的東風實行五鎮聯袂,加大開發力度,一定會使吳山重振威風,再現當年的輝煌。

北鎮——閭山

閭山全名稱醫巫閭山,位於遼寧省西部,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綿亙45公里,有大小山峰五十餘座,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主峰望海山在北鎮縣西北5公里處,因唐宋時封其為廣寧公,故又稱廣寧山。金時蔡圭在《醫巫閭山》詩中寫到:「幽州鎮山高且雄,倚天天仞蟠天東。祖龍驅之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紅。崩崖暗合森雲樹,蕭寺門橫入山路。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

閭山歷史久遠,相傳舜曾封十二山,閭山為其之一也。隋開皇十六年在營州(今朝陽市)龍山敕命立祠建廟祭祀。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封閭山為廣寧公。宋金時皇帝加封其為廣寧王,元王朝時封為貞德廣寧王,明王朝時封為北鎮醫巫閭山之神,清時封為北鎮大帝,並歷代依禮祭祀,香火不斷。

今閭山之下的北鎮廟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為五大鎮山中主廟保吁最好的一座。北鎮廟經歷代修葺,現吁為明清風格,廟內有元、明、清碑石題刻50餘方,山門上「北鎮廟」三字渾厚有力,頗有氣勢。相傳是明代嚴嵩所書。北鎮廟紅牆黃瓦,九脊歇山,享有九五之尊,其高遠意境,使古今遊人不由不駐足讚嘆。

中鎮——霍山

霍山位於山西省中部,又稱霍太山、太岳山,呈東北—東南走向,綿延二百多公里。因主峰在今山西霍縣境內故名,又因其位於四鎮之中央故被尊為「中鎮」。宋人杜衍在《霍岳詩》中寫到:「萬古神山入盛談,而今真得對晴嵐。祥門邂逅能留客,茶泛磁甌酒欲酣。」

霍山人文薈萃,古蹟甚多。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下詔敕建霍山祠,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封霍山為應聖公,並遣使致祭。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給其加封為應靈王,金元累有封贈,明王朝時封為中鎮霍山之神,清時封為中鎮大帝,名甲天下。在今霍縣城東南25公里的霍山山麓建有「中鎮廟」,據《霍州志》記載,此廟建於唐,宋元明清增修,為歷代帝王遣使致祭之所。相傳唐高祖李淵在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從太原起兵直取關中時被隋軍堵在霍山,因唐乃義軍,故霍山神暗中指引,使唐軍越過險隘,攻破霍州,最後佔領霍州奪取天下。由於唐皇帝對霍山偏愛,故屢次封贈,關愛有加,達到極盛。在霍山的人文古蹟還有趙城的媧皇聖母陵,綿山的介推抱木坡,以及韓信嶺、韓候廟,使人們撫今追昔,感觸萬千,悟出不少人生哲理。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