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軍交戰,為了抵禦敵軍刀劍及箭簇對身體的傷害,士兵們往往會穿上甲衣或手拿盾牌進行防護。甲衣一般說來都是用鐵片串連而成。不過,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竟然還有用紙做成的甲衣。
紙甲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經用於軍事了,此後一直綿延到清代,從未滅絕。《南史.齊本紀》雲:東昏侯時,北魏兵壓境。「(帝)乃聚兵為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尚書舊事,悉充紙鎧」。「紙鎧」,即用以護身的紙甲。
唐宣宗時,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新唐書》卷113)這種紙質鎧甲,竟然連箭都射不穿,足見其柔韌和安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後周交戰,「民間又有自相率、以紙為甲、農器為兵者,號白甲兵。」(《南唐書》卷三)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四月,「詔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一次性製造和分發三萬件紙甲,可見這種裝備已經是當時的正式裝備了。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卷12在記載了這條材料之後,又云「詔委逐路州軍以遠年賬籍製造」。可見,宋代的紙甲是用陳年賬簿即廢紙製造的。時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的田況也說:「臣前通判江寧府,因造紙甲得遠年賬籍。」(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2)
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折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真文忠公文集.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在今人看來,用紙甲防禦刀箭簡直不可思議,但從真德秀的奏折來看,紙甲的防禦能力還要優於鐵甲。
明軍抗擊倭寇時,也使用了紙甲,至於為什麼棄鐵甲而用紙甲,明人茅元儀的《武備志》總結道:「(南方)天雨地濕,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籐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可見,紙甲並非全用紙,而是紙和絲帛的混合,並且厚達一寸。明代楊國楨在《湧幢小品》中也記載了紙甲的製作方法:「紙甲,用無性極柔之紙,加工捶軟,迭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濕,銃箭難透。」陳氏所說的「無性極柔之紙」不知是何紙,但可看出它極柔韌,迭厚三四寸後再用鐵釘固定。
2004年11月,貴州省鳳岡縣雙山鄉田家寨村的青槓壩發現了一件清代咸、同年間的紙甲實物,可見紙甲直到晚清依然在戰爭中使用。
近代軍事戰爭,動用了槍炮、坦克、飛機等現代化戰略武器,在這些殺傷力極大的武器面前,紙甲顯得不堪一擊,也就自然而然地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
来源:香港《文匯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