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曾經擁有的相機、鏡頭大概有幾百件,用過別人的也不少。現在不再「發燒」器材,手頭只剩幾件了。懷念那些無言的「朋友」,以此文紀念之。
一本正經的測評就免了,一來沒精力,二來單調乏味—一張嘴總免不了什麼「解析度」、「明銳度」、「色彩還原」、「畸變控制」之類的老詞。要麼就是6大象差、MTF,雖然顯得專業了,卻離直觀更遠了。
所以學學古人歪評名著的習氣,隨便談談自己曾經用過的一些135器材,全當對酒當歌,開心一樂。
一、Leica R 180mm/2.8 APO(簡稱AET)
這是一支傳奇鏡頭。
就整體而言,徠卡的鏡頭無疑是135系統中最好的,其成像的突出特質是:到玉。這其中,AET又是最好的。這樣說來,這支鏡頭似乎有些「王中王」的霸氣了。
說它是最好的,主要是看它的MTF。直到目前為止,MTF仍是評判鏡頭像質最科學最客觀的依據。眼感最重要?我同意,不過一人一雙眼,那差別有時就巨大了。 AET的MTF曲線令人瞠目結舌:又高又平,特別是在40線對解析度時。這意味著用它拍出的片子更經得起高倍放大。能在MFT上與它一較短長的,只有徠卡自家的M 135mm/3.4 APO,不過製造難度比它小一些。
說它是最好的,也許另一支R頭不服氣:AEM,即Leica R 100mm/2.8 APO Macro。的確,在AET問世前,AEM號稱「徠卡的參考級鏡頭」。這話是徠卡公司自己說的。不過AET出來以後,AEM就不得不把這一在 Leicafans心中至高無上的榮譽讓出來。注意:這話也是徠卡自己說的。
我是花費12K RMB進的一支二手AET(我基本不買新品攝材)。用了一段時間後,賣掉了。是因為它不夠好?不!因為我是器材玩家,而不是收藏家,我需要不斷地進進出出器材,以回籠資金,開拓玩場。售價多少?哈哈,小賺一筆。不過看看現在它的價格,我有些後悔。
關於它的外觀、手感,我不贅言,圈內都有公論。我用它拍過幾卷反轉片,結論是:完美!我只說說自己體會較深的一點:徠卡對於暖色系比如紅、黃色的表現是最純正的(我用的詞是「表現」,而非「再現」,因為實際上每一支鏡頭都有它獨特的性格);而對於冷色系比如藍、綠色的表現,則是無敵的。徠卡的藍,是高貴的藍;而徠卡的綠,在我反覆品味柯達反轉底片上的影像時,令我想起明張岱《陶庵夢憶》《蘭雪茶》中「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均;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之句。拿來形容,恰如其分。
說到AET,有一段往事:我在中國最大的攝影器材網站《色影無忌》玩的時候,發過一帖《13張掛歷的背後,13支鏡頭的歪評》,內容是逐支點評自己用過的13支「牛頭」(色影無忌常用語,指好鏡頭;相對的用語是「狗頭」)。帖子發出後,很多色友要求我把這13張掛歷的照片貼上來看看。我在無忌混了多年,知道如果這樣做了,必將費力不討好,引起無盡的口水之爭。何況這些照片照的多是家人親戚,諸多不便,所以在帖子裡婉拒了。這不合無忌的規據,於是引來無數「討伐」之聲且不說,還引出幾位大俠級人物與我「文鬥」,比如著名的「G2」(趙嘉,《兵書十二卷》的作者)、小蔡等。他們跟帖,模仿我的文風語氣,反向「吹捧」一些低檔器材,挑起「戰事」。其時我與他們算是網友,雖然未曾謀面,但彼此頗為心儀,明白他們是開玩笑、小玩鬧,無甚惡意。對他們而言,肯從潛隱已久的水下浮出來,費心費力地寫了長篇大論來跟帖「滋事」,已然難得。不過我那時年輕氣盛,看他們逐支鏡頭地跟帖纏鬥,也就逐支鏡頭歪評下去,並在行文上逐漸增加模仿者跟帖的難度。他們自是才人,一直纏鬥到第12支,一時間戰火熊熊,殊為熱鬧。當點評到最後一支鏡頭時,我使出 「絕招」(實為賴皮招數),改寫了一段古文來應戰,終使「敵酋」知難而退,風平波定。
這第13支鏡頭,就是AET。這段改寫的古文,就是《蘭雪茶》。我改寫的文字:
索姆者,Koelsch鑄鏡地也。鏡味棱棱,有金石之氣。Erwin Puts曰:「Leica之鏡,索姆第一。」余曰:「歐陸銘器,索姆神光。」索姆名起此。歐美攝客,有鏡則至,意不在長生劍也。
而長生劍利之,一如Leica式,不敢獨異。某攝家知E100VS用法,取菲林試之,味靚麗。余曰:「100VS固佳,漢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索姆鏡藪,‘牛雖瘠憤於豚上’也。」遂募德人入索姆。
挑法、拍法、攝法、架法、沖法、擴法、放法、燈法,一如100VS。他幻燈投之,Leica味不出,……;以旋COLOUR PLAN 90/2.5投放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R 6.2,接向皂金,真如神劍同玉珮並輝也。
長生劍得其形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神光劍」。四五月後,「神光劍」一哄如市焉。
至於文中提到的「長生劍」,那是我在色影無忌的另外一段典故了,後表。
說回AET,徠卡的鏡頭廣告語很多,其中最精彩的一句是:「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語出劉勰《文心雕龍》)。
用在AET上面,我覺得是最合適的。
二、Leica R 90mm/2(簡稱「大頭九」)
徠卡鏡頭的傳奇故事在所有135攝影器材品牌中是最多的。能夠與之匹敵的,也許只有蔡司。沒辦法──追求頂極的玩物並附會以意淫的光環,本來就是人類尤其是男人的劣根性之一。對這一點看得最為透徹的,是一位我崇敬的女性:蘇珊.桑塔格。她在《論攝影》中早就說過:「照相機與汽車和槍支一樣,都是使人產生幻想的器械……」。
作為這種意淫的形式之一,相機發燒友們賦予這些冰冷的金屬、玻璃製品人性化的色彩,比如──給鏡頭起綽號。
幾乎每一款徠卡鏡頭都有自己的綽號,只是有些未必叫得響、傳得廣。比如我曾經給徠卡的Noctilux起了個極其浪漫的綽號:「奢華之夜」。(nocti,拉丁語詞前綴,指「與夜晚有關的…..」;lux,豪華、奢侈。)我自信這個綽號實現了翻譯準則的「信、達、雅」。然而它在網上攝影群裡並沒有叫響,更廣為人知的是「夜之光」、「夜之眼」。
那些叫得響亮、幾乎成為鏡頭代稱的綽號中,最有名的就是「八枚玉」和「大頭九」。
「大頭九」的生產歷史很長,產品的批號、用料、製造工藝和結像特點屢有細微的變化。從來沒有哪一個品牌的粉絲們像徠卡的粉絲們這樣重視鏡頭的號碼;也從來沒有哪一個品牌的粉絲們像徠卡的粉絲們這樣重視鏡頭結像味道的細微變化。徠卡始終擁有著攝材世界裡最為堅定、最為「鐵桿」的一群擁躉,他們遍佈世界各地,並且通過 Internet結成同盟,他們被我戲稱為──「Leica原教旨主義者」。對於他們,每一款鏡頭自何年何月開始設計,由誰設計,設計採用的結構是什麼,中間經歷了幾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結果是什麼,何時投入生產,生產工藝有無變化,生產了多少數量,每一批次的鏡頭號碼是從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間的用料有無變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藝最佳,各批次之間的結像特點有何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符合傳統的「徠卡味道」,每一支新鏡頭第一次賣到了哪裡,它到我手中時已經幾易其主……My God!他們簡直比徠卡廠的工程師還要嚴謹細緻!誰會像他們那樣對一支鏡頭的來歷尋根問底到偏執的程度?這就是為什麼外人戲稱他們為「發燒友」的由來── 得到一支夢寐以求的靚鏡時的歡樂,被人欺騙後的痛苦悔恨,對藏品的百般珍愛呵護…..他們對器材的痴迷外人無法理解,他們甚至揚言:「生活本無樂趣,把玩徠卡已是唯一的避風港……」 。
具體到「大頭九」,從結像特色看,與所有徠卡鏡頭一樣,也經歷了兩個時期:古典徠卡與現代徠卡。現代的徠卡「大頭九」走上了向消費者口味妥協的道路,鏡頭中頻繁使用非球面、低色散鏡片,追求銳利的線條和艷麗的色彩,比之古典徠卡鏡頭更適合彩色攝影;而古典徠卡「大頭九」則不同,其大光圈結像柔和而不模糊,最適合人像攝影;小光圈結像銳利而不生硬,用途廣泛;其影調層次豐富無比,灰階美妙絕倫,比現代鏡頭更適合黑白攝影。
更奇的傳說是:在古典「大頭九」中,有一批編號在29xxxxx之後的,其用料和工藝為徠卡史上最好,其成像即使在最大光圈處也達到了銳與柔的最佳結合,這才是所有「大頭九」中最「大頭」者。「玩徠卡要玩編號」──再次得到印證。
無論真假,幸運的是我至今保有一枚這樣的「大頭」。我把它改成了尼康卡口,接在我的黑色FM2上面使用。
至於改口鏡頭和或轉接環,那是另外一種玩法,另外一個故事,後表。
聲明一下:我不是徠卡的粉絲,不是任何品牌的粉絲。
三、Leica R 90mm/2.8(簡稱「小頭九」)
「 小頭九」是我給這個鏡頭起的綽號,是與光徑f/2.0的「大頭九」對比而言的。無論考量其光徑還是體積、外型,我覺得也還貼切。在徠卡鏡族裡,這個鏡頭的規格並不起眼,給外人的感覺似乎是低一檔的產品。不過如果這樣想,那麼不唯Leicafans將對你怒目相向,我這個非徠卡粉絲也要說:你錯了!
在 APO型Leica鏡頭問世以前,這支鏡頭是135攝影鏡頭世界裡的MTF之王,甚至超過著名的Summicron標頭。在APO Leica誕生以後,它的MTF依然位居前列。它全開光圈的像質已然非常優秀,完全是可用光圈,雖然只有f/2.8,但考慮到那些f/1.4的人像鏡頭必須收縮2檔光圈才能達到與它匹敵的像質,考慮到那些f/1.4鏡頭的昂貴價格,那麼可以說它是人像鏡頭中性價比最高的。
當然,說任何一支徠卡鏡頭「性價比」高,都會引來無數口水。徠卡確實昂貴,即使徠卡粉絲們怎樣百般辯解以證明它貴得有理,但對於大多數攝影者而言,購買徠卡,都是在達致小康生活水準以後才開始考慮的計畫。不過有一條捷徑──買二手貨。徠卡鏡頭是最耐用的,即使是成色一般的二手貨,只要保持在「三無」狀態──無霉無劃痕無拆修,那麼你盡可放心購買使用,它不會讓你失望的。當然,買二手貨需要經驗和閱歷。
「小頭九」的造型非常典雅。你可以慢慢轉動它的調焦環,一邊享受著那順滑而不乏阻尼的手感,一邊把它擰到盡頭,然後將它後口朝下置於幾案,退後一步觀察,你會發現它的形狀酷似一種青銅酒器。我曾經對攝友開玩笑說:將來一定要搞個巨便宜的二手貨,最好沒玻璃只剩殼兒,把它的後口和縫隙封住,當作酒杯來喝酒!呵呵,那麼此後見到徠卡用家,就可以new bee地說:你顯擺個啥?看看俺的酒杯,都比你的相機強!認得不?德國貨,徠卡牌的!知道它神在哪麼?水倒進去能變成油!世界能源危機解決了!
我很懷念那支「小頭九」。非典恐怖期間,它陪伴我闖過金三角,走過野像谷。在那段人人自危、不堪回首的旅途中,每當我惶惶的目光從口罩上緣瞥見身邊的佳能NF-1和轉接在機身上的「小頭九」,心裏都會有一絲默契和安慰。
這枚「小頭九」我賣過兩次。第一次買主已經匯款,我躊躇再三,找個藉口沒賣。第二次不能不賣了,我到郵局飛快地打包、投寄,怕自己猶豫。
謹以此文,紀念我的「小頭九」。
四、Leica R 50mm/2
關於這支鏡頭,過去的無數用家已經研究得無比透徹,再來點評似乎多餘。原因無它──它的生產歷史太早太久,數量太多,分布太廣。初入徠門的朋友,誰不曾擁有一支素米克隆標頭呢?它是經典裡的經典了。
既然被公認為經典,素質是不用懷疑的。事實上儘管幾十年過去了,綜合素質比它強的標頭依然極少。科技再怎麼進步,雙高斯依然是「爽高斯」。
此頭的產地輾轉數國,玩家最吹捧的是早期德制的。我用它最大的體會是:把它倒接在我的Pentax ME Super上拍微距,像質依然良好。這是雙高斯結構天生的優勢,是非對稱式設計比不了的。
評到這裡,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徠卡鏡頭完美無缺。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下面冒著被徠卡粉絲的磚頭砸扁的危險,拋開售價和像質不談,來數落數落徠卡的諸般不是:
一,徠卡鏡頭的手感不算完美,體現在很多新品鏡頭的光圈環略有曠動(指縱向)。不只R鏡如此,M亦然。我把玩過朋友的M 21mm/2.8 A,35mm/1.4 A,90mm/2 AA,皆有曠量。當然這曠量比其他品牌並不更嚴重,但「Leica is Leica!」用家花費如此巨款,玩家花費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更完美一些。何況確有少數其他品牌的相對便宜的鏡頭在這方面做得比更好。
手感完美的也不是沒有,M 75mm/1.4就是。某些資深徠卡M玩家有時會神秘兮兮地對初玩M的「菜鳥」說:玩M一定要買75mm/1.4!問他理由,他又不說,其實就為這個。
二,徠卡鏡頭的血統不夠純粹。它曾經授權其他廠家為它生產鏡頭並堂而皇之地在鏡頭上印刻「LEICA(LEITZ)」這個神聖的符號,比如美能達、適馬、京瓷。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其他品牌身上,那並不是問題──這種「OEM」的做法早已通行世界市場多年,連徠卡多年的「死對頭」ZEISS也未能免俗。何況徠卡對這類產品的設計和質檢控制得很嚴,不能說就是「挂羊頭賣狗肉」。但還是那句話:「Leica is Leica!」,用家花費如此巨款,玩家花費如此精力,自然有理由要求它各方面更純粹一些。
所謂「純粹」,容易錯看成「納粹」。不過看那些最講究的徠卡玩家對徠卡血統的嚴酷審查,確有「納粹」的某些遺韻。呵呵,開個玩笑,誰讓徠卡也產自優秀高貴的日爾曼民族,當年也確曾掛在德軍將帥或軍記酷斃的皮大衣上隨他們橫掃世界。
三,徠卡的鏡頭設計能力不是最強的,不如蔡司和施奈德。這不奇怪,徠卡原本起家於機身製造。在超廣角和變焦鏡頭的設計上,它一直落後,其15mm、21mm、 24mm鏡頭一直由蔡司、施奈德、美能達製造或設計,變焦鏡頭更是大量採用美能達、適馬等的設計。我曾經擁有的R 28—70mm/3.5-4.5即是一例。近些年徠卡慢慢趕上,獨立設計出了一些傑作。其實論規模徠卡是個小廠,我曾編排過一個「老蔡和小賴的故事」,來嘲弄徠卡的光學設計能力之不足,在網上攝影論壇流傳頗廣。
作為一種彌補,徠卡鏡頭的用料一直是最猛的:1.74以上的高折射率玻璃,傳說為手工精密研磨的非球面鏡片,甚至昂貴的螢石……用這些美材來提高像質,作用是肯定有的,何況穿金戴銀又可以提高身價,不過在真正的烹調大師眼裡,如果以龍肝鳳胗為料尚且做不出好菜,那只能算是鄉炊野廚了。
要防備的還有:正如用在索尼DC上面的那個」Zeiss」、用在三星DC上面的那個「Schneider」一樣,用在松下DC上面的那個「徠卡」,基本是一個笑話。
我這話聽著怎麼也像「納粹」了?
最後,聯想到足球前鋒與徠卡M標頭:如果用足球前鋒來比喻徠卡M的4支標頭,那麼:
Elmar:傳統意義上的前鋒,某項射門功夫突出,其他門前技術一般,當然前鋒意識是無可挑剔的。比如比埃爾霍夫。往往被稱為「頭槌專家」。此類前鋒較為常見。
Summicron:能力均衡、全面的現代前鋒,各項技術都好,進球效率高,但個人特色不鮮明,球風樸實,比如維埃裡、巴蒂斯圖塔。往往被稱為「射門機器」。十年一遇。
Summilux:與十年一遇型比較,其綜合能力和進球數可能稍遜,但個人特色鮮明,踢球風格更有藝術性。比如範巴斯籐、巴喬。往往被稱為「球場藝術家」。五十年一遇。
Noctilux:最高水平,足球的化身,其出類拔萃全憑天賦,一舉一動俱是經典,即使是缺陷也令人關注。比如吸毒的馬拉多納、「烏鴉嘴」的貝利。往往被稱為「球王」。百年一遇。
如果是球隊主教練,考慮到實用性,那麼應該首選summicron型前鋒。elmar型有一技之長,但綜合能力欠缺,非上上之選。summilux型比 summicron型更具扭轉乾坤、決定比賽的能力,不過這類球員在才華橫溢的同時往往個性突出,一來不易駕馭,二來容易搶走主教練的風頭,所以如果可以在它與summicron之間選擇,結果往往是……。至於noctilux,哪個教練能夠得到這樣的前鋒,那是他的造化,只管偷著樂吧,即便它的光芒已經完全掩蓋了它的使用者。
五、Contax 35mm/1.4 Asph AEG
在談這支鏡頭之前,先說說Zeiss。
Zeiss 多年以來一直是世界光學產業界的NO.1,圈內一般常用的褒語是「巨人」、「巨擘」,或曰「宗師」。它是光學生產歷史最為悠久的廠家之一,整體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多,覆蓋領域最廣,設計能力最強,頂極產品的質量最好,因而其故事、傳說也最為龐雜生動,如果鋪陳開來,可以寫一部光學歷史演義了。此非我的能力可及。
我只敢簡單地說說玩蔡司鏡頭怎樣入門,尤其是135單反鏡頭。
玩蔡司鏡頭,首先要理清蔡司鏡頭的分類。我自己的分類方法是:從畫幅或像場分,有大蔡(大畫幅)、中蔡(中畫幅)、小蔡(135)、小小蔡(半格);從產地分,有德蔡、日蔡、新蔡(新加坡);從品牌分,有阿蔡(Alpa)、哈蔡(Hasselblad)、祿蔡(Rollei)、康蔡(Contax)、徠蔡(Leica)、來蔡(Contarex)、弗蔡(Contaflex)……;從取景方式分有後背、單反、雙反、旁軸;從對焦方式分,有自動、手動。要注意的是,這些不同的分類大都有著「交集」,比如 Contax 645 AF的鏡頭,就屬於中蔡、日蔡、康蔡、單反、自動;而Rollei 35的鏡頭,屬於小蔡、德蔡或新蔡、祿蔡、旁軸、手動。如果搞不清這些分類中所包含的歷史衍變,那麼玩蔡司很難玩得明白,可能是「糊塗進,糊塗出」。
我們一般影友常接觸的蔡司鏡頭,一般是哈蘇、祿來和康太時的。既然這個帖子談的是135單反鏡頭,那麼就說說Contax 135 SLR鏡頭。
關於康蔡的135 SLR鏡頭,有一種說法:沒玩過它的「四大神鏡」,不算玩過Contax。它們是:28mm/2.0,55mm/1.2,85mm/1.2,135mm /2.0。此四鏡生產數量極少,像質極好,售價極昂,而且往往有價無市──你有錢也買不到。一般人若非機緣巧合,莫說四鏡,能有其一已值得驕傲。慚愧的是,我至今沒把玩過它們。不過,如果說沒玩過這四大神鏡就不算玩過Contax,那麼我還聽過另一句話:沒玩過APO 200mm/2.0和300mm/2.8的,不算玩過Contax,嘿嘿。
好在我至少擁有過Contax「六大名鏡」之一的35mm/1.4,並且是AEG版的,還有其他幾支高檔鏡頭,否則哪敢妄談Contax?蔡司的水太深,怕怕。
言規正傳,來說說35mm/1.4,這支Contax的「廣角鏡王」(蔡司的「鏡王」實在太多)。
很多玩家知道,選擇徠卡35mm鏡頭時,總要經受在35/1.4、35/1.4 Asph、35/2.0、35/2.0 Asph、35/2.8……之間反覆權衡的折磨。玩Contax就沒這麼多痛苦–不是35/2.8,就是35/1.4,沒有第三個選擇。此二鏡檔次差別巨大,非此即彼,購買者要麼淺嘗輒止,要麼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沒錯。說35mm/1.4是35mm焦段的王者,我想即使是徠卡原教旨主義者,在憤怒之前也要三思。這是光學「巨人」的一次回擊,針對當年關於Contax鏡頭設計陳舊、Zeiss不思進取的漫天口水。宗師一旦發力,結果自然是「四夷賓服」。
具體理由如下:
一,瞭解Contax鏡頭的玩家知道:要求Contax在廣角鏡頭中普遍使用Asph鏡片,正如要求它在長焦鏡頭中普遍使用APO設計一樣,都是不可思議的 –那還是蔡司嗎?所以它不用則已,用則驚人。這支35mm/1.4就使用了非球面鏡片,AEG德版用的是精密研磨的,日版用的是相對廉價的模鑄鏡片,而不是當前充斥市場的複合鏡片。
二,採用浮動鏡片設計進行近攝像差矯正。尼康鏡頭著名的CRC設計與此類似。
在Contax廣角鏡頭裡,既是正宗德制,並且使用非球面鏡片,還有浮動鏡片設計的,除了它還有誰?我找不出第二支。稱它為「廣角鏡王」是有道理的。
我曾經很不理解這支鏡頭調焦行程的設計:在最近對焦距離至1m之間很長,在1m至無限遠之間很短。後來我想到了兩個理由:一,這為蔡司優美Bokeh的設計鋪平了道路;二,35mm鏡頭號稱「人文鏡頭」,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手動鏡頭的快速抓拍;三,既然蔡司矯正了近攝像差,那等於在鼓勵我們多作近攝,否則豈不浪費浮動鏡片?
這是我的歪理邪說,不必當真。
說到實拍,我用它給外甥女照全身像:不但毫無畸變,而且由於超大光圈和Bokeh作用,模特的半個身體與她身後的落地玻璃融為一體,人像是從窗里長出來的。
我用它近攝幾朵小黃花,焦點在最近一朵花的前瓣,此時花蕊已在焦外。看那些花瓣的邊緣,由近及遠,由清晰而漸模糊而漸化開……有明顯的三步過度,無拙劣的二線弊端,感覺如一滴釅墨落在雪白的宣紙上,墨汁漸漸沁透纖維,層層推衍開去……令我想到「渲染」這個詞。至於焦外的幾朵小花,則成了幾塊融化的「黃油」。
聯繫Contax 85mm/1.4為人詬病的緣由,作為蔡司不向像質和成本妥協的產物,35mm/1.4的無懈可擊是容易理解的。擁有它,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初步感受到光學巨人的「思緒」之宏大–無遠弗及。記得當年買進它的時候,正是我第一次對大畫幅座機蠢蠢欲動的時候。當35mm/1.4的24寸片子出來後,頓時將我對大幅機的慾望掃除大半。玩座機的朋友見笑–它在邊邊角角的結像毫無鬆懈,我沒必要得隴望蜀。正如Rollei 35的小鏡頭有中幅機的風格一樣,這枚SLR lens中最棒的35mm鏡頭是有著座機的風格。
僅僅是風格。
前面談徠卡的時候,談到Leicafans對品牌血統的偏執。其實Contaxfans亦然:瘋狂追逐G版,排斥J版。這就是有名的G vs J之爭。二者產地不同,味道略有差異,售價也不一致。這也難怪──這年頭,即使正宗的日本貨都不多了,何況德國貨?
所以當我後來把它賣給北京一位大學教授時,儘管成色比剛到我手時已經差了,但居然小賺。
問題是:現在我寧願當初沒有賣掉它。
六、Contax 28-85mm及其他
在Leica R 28-90mm/2.8-4.0問世之前,這支鏡頭是所有28mm起步的標準變焦頭裡像質最優秀的。難能可貴的是,它拔得這個頭籌竟然沒有依賴那些昂貴的非球面、低色散等特殊光學玻璃。不過它體積巨大、口徑驚人(82mm)、光圈非恆定等,也許都是追求「像質第一」帶來的副作用。畢竟Contax整體上走的是使zeiss平民化的道路,必須顧及平民級鏡頭的成本。好處則是:它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支28mm標變──它的售價低於同級別的日本四大名牌(二手更甚),卻擁有標變中最好的MTF表現,無論是整體、局部,還是細部。至於德頭的「味道」,更非日頭勉力可及。
談到味道,對蔡司鏡頭最簡潔的評價就是:鮮銳!如果把Nikon鏡頭比作刻完初稿的木雕,那麼蔡司鏡頭就是在那木雕上塗了一層油。談到色彩表現,我的體會是:徠卡冷艷,佳能明艷,美能達濃艷,蔡司是鮮艷。兩次提到「鮮」,證明蔡司的「味精」比較多,這也是leicafans與zeissfans多年爭論不休的話題之一。其實蔡司非不能也,乃不為也──鮮,是它有意保持的風格。一個鮮,先聲奪人,第一眼看去即是美女,第二眼再看涵養也不差。即使看多了覺得膩,但喜歡這風格的還是多數,不服不行。
說涵養,我指的是暗部表現,包含層次和清晰度,如人類思想的力度和厚度。我用它拍過夜景,觀察處於底片邊角的樓座窗戶,發現結像毫不鬆懈,線條清晰,層次優秀,比我用過的幾支日本專業標變都好。這體現了鏡頭的低反差解析度,是德頭的不傳之秘。
用這個頭去拍攝花紅柳綠的春色最合適,春天的神韻就流淌在它所傳遞的光影裡,沁人心脾。我猜想蔡司的光學設計師在看到它拍出的照片時,應該也會有一絲感動……
一些影人說德國人不擅長製造變焦鏡頭。這說法如果用在早期的徠卡單反鏡頭上,不算謬論。如果用在蔡司鏡頭上,則是見識淺薄、以訛傳訛。不要忘記,世界上最早的幾支變焦鏡頭是德國人設計製造的。Contax 28-85mm是一證,我更喜歡35-135mm那支,是Contax變焦鏡王,幾乎是日本人製造的最好的變焦鏡。
說它最好,部分出於我對它變焦範圍的偏愛,我一直喜歡35mm勝過28mm,喜歡135mm勝過85mm。資深的燒友都知道,過去行家推薦的三支定焦頭配置一般是:35mm,50mm,135mm。現在一般變成:28(甚至24)mm,50mm,85mm。這種現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類影像文化視角的歷史演變:
一、35mm對比28mm:35mm的視角和趣味是相對客觀、平實的,而28mm的視角和趣味就變形、誇張一些,便於表現「NG趣味」,拍攝者慣於用它去製造一點驚奇。24、20mm就走得更遠了。
二、 135mm對比85mm:135mm是頭像鏡,它逼迫觀看者直視被攝者的靈魂之窗--眼睛,與另一個「自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而85mm是半身鏡,它更利於表現被攝者的整體狀態,包括衣飾、姿態等,人的精神狀態僅是整體的一部分,並且經常不是最醒目的部分,觀看者的感覺更像是在看表演,雖然也會有精神交流,但交流的距離被這個85mm鏡頭天然地「推」遠了。
這種由35mm到28mm、135mm到85mm的變化,究竟側證人類社會心理的漸趨浮躁、隔離,還是反映了某種正面的遞進?有時候我想,一個擅用35-135mm鏡頭的影人,與一個擅用28–85mm鏡頭的攝友,在個人的審美趣味上也許有一點不同?
Contax 另一支變焦「牛頭」是100-300mm ED,我沒用過。它幾乎是這個焦段像質最好的鏡頭,僅僅稍遜於徠卡R 105-280mm APO。說到這支鏡頭的全名,讓人不得不佩服蔡司的嚴謹。在資深玩家眼裡,擁有APO設計是頂級中長焦鏡頭的標誌,「APO」三個字母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品質、品位,具有不可抗拒的誘惑力。正因如此,在很多日本廠家比如適馬那裡,「APO」這個原本有神聖色彩的標識被濫用,其大量中檔以下鏡頭在加入一、兩片廉價低色散玻璃後,就公然宣稱「APO」。這在APO的鼻祖–蔡司那裡,是絕對行不通的!以這支100-300mm ED鏡頭為例,即使加入三片高級低色散鏡片、像質在大多數日鏡之上,蔡司也未將其列入自己的「APO」鏡頭序列,這一點甚至比徠卡嚴格。真正的蔡司 「APO」,都代表著世界攝影鏡頭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神鏡……。
我擁有過的蔡司鏡頭,還有35-70mm/3.4,80-200mm/4(後被我改成尼康口)、35mm/2.8,50mm/1.4,135mm/2.8,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蔡司的故事實在太多,除上述外,尚有西蔡與東蔡,蔡司與雅西卡、富崗光學、騰龍、尼康、索尼……。
最後,講一個我自編的段子《老蔡與小賴的故事》,作為結尾。這個段子曾在攝影網路廣為流傳,我想瞭解蔡司與徠卡歷史的影人都看得懂:
從前有個姓蔡的大廚,自己開了個酒樓,手藝好,選料精,做工細,那叫一個嚴謹!做出的菜色澤美艷,口感油潤,鮮美爽脆,一時無雙。當然價格也貴,其中一道名菜曾經賣到當時一輛高級馬車的價格。光顧他酒樓的,也多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
蔡師傅廚藝功底紮實,經驗豐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創的幾個經典菜式被京城裡其他飯館競相效仿,不過都沒他家的正宗。
城裡有個姓賴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燒瓷器的,尤其擅長燒制餐具。小賴繼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歡上廚子這行。其實他是想:開飯館真賺錢,而且用著名的賴記餐具,盛著像蔡記那麼好的菜品,那才叫頂級!確實,在燒瓷器這行裡,賴記真是頂級的。
蔡師傅當然不會教小賴廚藝,他那麼聰明,教會了他,搶了老蔡的飯碗怎麼辦?於是小賴就去偷師,三天兩頭去蔡記逛悠,至於其間有沒有發生類似楊露蟬偷拳的故事,暫不可查。總之幾年後,小賴也開了飯館,幾個招牌菜不僅形制與蔡記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鮮味稍差,可能沒學到老蔡提味的絕技。不過很多人反而喜歡這個口兒,覺得更原汁原味。為了趕超蔡記,小賴下足了本錢: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記更嚴謹,模樣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好,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遜色,於是小賴的餐館也火了,簡直有超過蔡記的勢頭,至少價格確是已經超過了。
老蔡師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氣很足的樣子,因為他當年曾經給皇上當過御廚!燒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戲!那是真正的大菜,連盛菜的盤子也大,賴記是做不來的,是哈記、路記的。京城裡頭達官貴人多,有些人家專好吃大菜。這大菜小賴可燒不了。那些喜歡吃賴記飯館的主兒,雖說平時也是挺胸腆肚,但見了皇親國戚,就總不免直不起腰來--還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盤子裡盛得那些東西,那細節、那層次,嘖嘖……。
然而後來,去蔡記酒樓的主顧慢慢少了。原因複雜得很:家裡被盜、大排檔競爭、價格偏高、餐具問題……總之,是內憂外患,幾天幾夜說不完。雖然燒大菜這活兒老蔡一直幹得挺歡,可畢竟是不甘心,想來想去,決心把酒樓搬到郊區。那裡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廚子、夥計也便宜,富裕起來的農民消費水平很高,況且他們對蔡記慕名已久。如果搬過去,大廚還是從城裡老店派,但只監工不下廚了。老店只製作大菜和幾個難度大的極品小菜…… 於是,蔡記的生意重新紅活起來。
那些偏愛賴記的粉絲們知道蔡記遷郊這事兒以後,就四處傳播:蔡記如何不行了,賴記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個恐怖的「賴記原教旨主義顧客」組織。曾經有一個叫小蔡的青年,因為在他們面前說了幾句蔡記的好話,竟被他們用磚頭活活砸死!
然而賴記的菜式始終未能擺脫蔡記的影子,雖然現在它的用料和細節比降價後的蔡記好一點。
它還是那麼昂貴。
至於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義顧客奉為神話。
它也始終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極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廣椒。
七、福倫達Septon 50mm/2
福倫達是一家德國光學老廠,其製造相機的歷史比蔡司還要悠久,是德國光學產業裡唯一曾與蔡司比肩的巨人。著名的祿萊公司就是從它分流出去的,可見其實力。後來福倫達家道中衰,先被對手蔡司兼併,後又賣給出身於它的祿萊,最後居然委身於日本三流廠家柯西納,對於喜愛這個百年名牌的粉絲們來說,實在是滿把心酸淚,一部血淚史。
按照福倫達相機的興衰史,我曾經提出一種對福倫達相機的斷代分類法,即分為三個時代:原福時代,即原汁原味的正宗古典福倫達,其黃金時期是六十年代;混福時代,即被蔡司祿萊收購時期,此時的福倫達相機吸收了蔡司祿萊的一些技術,但血統已不純淨,江湖地位也下降;偽福時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納公司收購,該公司以「福倫達」名義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復古的新鏡頭,無論鏡頭用料、光學結構、稱呼或成像味道,已與老福倫達幾無干係。至於柯西納宣稱的 「購買品牌的同時還購買了設計圖紙」則純屬欺世盜名之舉。
這個分類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經購買了「偽福」鏡頭的用戶。沒辦法,「屁股決定腦袋」,是國人多年來習慣的思維定式。
福倫達公司的產品覆蓋面很廣,不次於蔡司,既有大畫幅相機,也有120雙反、120旁軸,還有135單反、旁軸等等。120雙反的代表作是SuperB,當年與祿萊Rolleiflex、蔡司Ikonflex並稱為世界120雙反的三大頂尖之作。它的120旁軸折疊相機Bessa II,是堪與蔡司超級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藝之精細優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備復消色差APO-Lanthar鏡頭者,更是寶中之寶,真正懂行的收藏家無不趨之若騖,不惜一擲萬金,然猶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備APO-Lanthar鏡頭的Voigtlander Bessa II,與配備APO-Ross鏡頭的英國120旁軸折疊機Ensign 820 Auto-range一起,並稱為世界120旁軸折疊相機的「絕代雙驕」,二者的整體質量、罕見程度和收藏價值在蔡司超級依康泰之上。
說到這裡,跑一下題:很多喜歡英國攝影器材的玩家認為英國鏡頭好於德國鏡頭。從整體上看,我不讚同這種觀點。Ross和Cooke鏡頭在早期攝影鏡頭髮展史上確曾風光一時,但德國光學很快趕上並長期佔居霸主地位。英國確實製造過一些優秀的攝影鏡頭,存於Ross和Cooke兩大體系內,比如Taylor Hobson,比如APO-Ross。
福倫達的135旁軸相機品種很多,且不細論;它的135單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經擁有豪華版,數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價值。它幾乎所有部件都是金屬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損、耐腐蝕、潤滑性好的黃銅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藝精美,體現了德國相機「百年有型」的製造理念。這裡要談的Septon 50mm/2,就是福倫達公司當年為它生產的配套鏡頭之一。
Septon這個名字,現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偽福鏡頭的吹捧者也未曾聽說。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它在攝影產業中是大名鼎鼎的極品鏡頭。它採用了7片雙高斯結構,全開光圈時像質很好,在被譽為世界光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傑作」。至今在二手市場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輕易賣到兩千元以上的價格。想想看,數十年前的產品了。
Septon外型漂亮,全金屬結構,水汪汪的鍍膜玻璃,一看就是好東西!前年我用它拍攝紅島蛤蜊節,出來的片子結像清晰,色彩真實,反差適中,層次豐富,影調細膩,立體感強,充分體現了老德頭特有的油潤舒服感,的確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鏡。
Septon 在國內難得一見。行家一般都去世界最大二手商品拍賣網站ebay找它的芳蹤,偶爾有藏家放貨出來。說起二手攝影器材,國內的市場真是可憐──極品的東西很少,價格卻被奸商們抬得很貴。Ebay是琳琅滿目,無奇不有。我自己玩過的好東西大都是從ebay拍來的,包括這個Septon。此ebay與國內的易趣有聯繫,卻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東西,沒人去國內那個所謂的ebay,都去德國、英國、美國ebay搜索。想玩ebay,須具備一些條件:外語好,尤其要瞭解攝影器材專業術語;有招行或中行的國際信用卡;paypal註冊;瞭解跨國郵遞方式,最好海關有熟人;有時間泡網,因為歐美與我國時差較大,結標時間很多在北京時間的深夜;考察賣家的信用度,警惕網路欺詐(我曾因大意,在競買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時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賣家欺騙,損失人民幣數百元,這是我在ebay受騙的唯一經歷,與很多老買家相比,損失算小的);瞭解ebay器材行情,買低不買高;瞭解目標器材的使用收藏價值,區別具體品種和生產批次;有競買經驗,不到關鍵時刻決不出手;有時候要與其他玩ebay的朋友聯手耍一些花招……總之雖然不難,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要時刻記住:玩 ebay容易上癮的。雖然不像吸毒那麼可怕,也有浪費錢財之虞,該收手時且收手。
福倫達的135單反鏡頭,我還有過35mm/3.5,50mm /2.8,135mm/4等。35mm/3.5極小巧精緻,簡直是工藝品,成像很好,尤其是對紡織品質感的表現,可以輕易擊敗當今最優秀的日鏡,因鏡片外凸,被我愛稱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見過的最纖細苗條的135mm鏡頭,鏡筒外裹皮革,彷彿高雅的貴婦,像質也好,拿它與徠卡135mm /2.8做對比測試,解析度和反差都不輸。原福鏡頭存在高低檔差異,但不存在劣質產品,連低檔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個年代,相機屬於典型高檔消費品,不像現在–是個人就買得起。
原福裡其他比較新蜜蜂的鏡頭是40mm/2和50mm/1.5,我無緣擁有。前者也是單反鏡頭;後者是旁軸鏡頭,名叫Nokton,與徠卡、蔡司的旁軸50mm/1.5齊名。我還有過一支混福鏡頭:55mm/1.4,是福倫達在祿萊新加坡廠生產的,德味依稀有,但與原福不同。
可氣的是,無論是APO-Lanthar、Heliar還是Nokton、Ultron等尊貴的名號,後來都被柯西納的偽福鏡頭拿來亂用(與真正的APO-Lanthar相比,那個同名的偽福125mm微距鏡頭簡直是褻瀆神靈),已經喪失了原本的寓義。一句話──糟蹋了!
時光流逝,風水輪轉,現在早是日本相機的天下了。
秉燭品鏡,懷唸經典Voigtlander……
八、Schneider PA 35mm/4.0
施奈德Schneider,數十年來一直是德國大牌光學企業,更是有能力在光學設計領域向蔡司叫板的唯一廠家。光學設計向來是它的強項,一些獨特產品甚至是蔡司也沒有的。
不過施奈德只作鏡頭,不作機身。這樣看來,它是不是與日本Tamron等廠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廠?看誰還敢蔑視「副廠」鏡頭?至少有施奈德在。
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畫幅鏡頭領域的帶頭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鏡頭一般都是大中幅鏡頭,比如著名的林哈夫特選、祿萊120雙反單反鏡頭。這些鏡頭無論做工還是光學表現,幾乎都是最好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於蔡司和羅敦司德。135的施奈德鏡頭人們知道得不多。其實施奈德公司的產品非常豐富,覆蓋攝影領域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這點與蔡司相似。對於我,即使目前已不再「發燒」,但偶爾想到用一臺精美無比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屬全機械德國旁軸相機,接上幾個小巧精緻的「紅標」施奈德鏡頭,那種手感、品位和把玩的樂趣,依然令人眼紅。
在135領域,施奈德曾為很多著名相機廠家生產過鏡頭,這些廠家多數缺乏自研自產鏡頭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國Kodak Retina Reflex、德國Exakta、Edixa。有的相機廠家雖然自己能設計製造鏡頭,但一些特殊規格的仍需求助於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軸鏡頭,比如鼎鼎大名的徠卡超級安古龍,還有祿萊SL和M42系統……現在知道施奈德的厲害了吧。
僅僅規格出眾,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們更關心的是像質。這一點你大可放心──像質也是施奈德的強項!無論大中幅還是小微幅,施奈德鏡頭一致體現出德國鏡頭特有的魅力,即使與其他德國品牌相比也有其獨特的味道:它的層次比蔡司、羅敦司德更豐富,而色彩比徠卡更真實。
我曾經擁有幾支施奈德135鏡頭:用於Kodak R.R相機的28mm/4,50mm/1.9,135mm/4;用於Exakta相機的40mm/4.5,135mm/3.5;用於Rollei SL的50mmm/1.8;用於Edixa的50mm/2.8,135mm/3.5,150mm/5.5,35mm/4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前兩者通體為黃銅鍍鉻,裡外無半個鋁合金零件,光徑都不大,體積極小巧,做工極精緻,堪稱藝術品。那個35mm/4 PA鏡頭更是了得──世界上第一支135廣角移軸鏡頭(我的那支是罕見的M42口),是後世諸多135移軸鏡頭的遠祖。它外觀黑白相間,前粗後細,像個蘑菇,成像優異,尤其是高光和暗部的層次非常美妙,絕不在以此著稱的古典徠卡之下!我曾經測試它過曝的表現,結果令人吃驚:負片過曝兩檔,高光部位依然保留足夠的層次。如果換成日本鏡頭,層次早飛到九霄雲外了。這款鏡頭的產量很少,可與另一款更罕見的80mm/2並列為施奈德135鏡頭的兩大王者。
這也是我二手賣鏡頭時最賺錢的一支──國內市場幾乎見不到它。
關於施奈德135鏡頭,曾經有一個傳說:當年每一支施奈德鏡頭從生產線下來前,都要經過嚴格質檢。雖然某些其他廠家也會這樣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質檢人員會從檢測的同款同批鏡頭中,選出光學數據最好的幾支,在前鏡筒刻一個紅色三角形標誌,施奈德公司對此不做任何額外說明。這即是坊間秘密傳說的所謂「紅標施奈德」。僅僅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我曾經留意國外二手市場並對比自己的施奈德鏡頭,發現某些施奈德鏡頭確實比同款、同批、同外觀的其他鏡頭在前鏡筒上多一個紅色三角形標誌,而且不可能是後人附刻的。為什麼會這樣?
無論真假,這個說法都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傳奇色彩。我曾經誓言收齊世間各款紅標施奈德,也是受此傳奇的迷惑。
可惜施奈德現在已經不生產135攝影鏡頭了。對柯達、三星傻瓜相機鏡頭上的「Schneider」商標,資深玩家只會付之一笑,不會當真。
從這個意義上說,存世的施奈德135鏡頭將越來越少,值得收藏。除極品外,其它的價格不貴,如果看到品相好的,不要放過。
尤其是「紅標施奈德」。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