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實踐(圖)

作者:傅佩榮 發表:2011-12-16 16: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攝影名家 劉振祥:「阿嬤看得到哦,阿孫拿椅子來給你墊腳,憨孫咧阿嬤老了危險咧,阿嬤不會啦,就像我小時候妳抱我看戲一樣。現在換我來把你抱緊不用怕.......... 」這位攝影者可能是沒有相關的第三者,但他把這種祖孫情捕捉得非常準確,左邊是媽媽抱著小孩的背影形成對比。顯然他也感同身受,的確很多祖父母寵孫子愛孫子,在她們小時候恨不得把天上的月摘下來給孫兒,墊高高扶著孫子看戲,現在孫兒長大了,回報祖父母。
(看中國配圖/兒童福利聯盟)

人人皆有父母,這是自古以來眾人皆知的事實。子女由父母撫育教養而成人,因而對父母須有適當態度,此態度即是孝順。世界各大文化傳統,包含宗教在內,無不教人孝順,只是在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

以儒家來說,《論語.陽貨》有一段討論,是宰我向孔子請教有關「為父母守喪三年」的問題。當時仍有「守喪三年」的倫理規範,宰我認為三年太長,應該縮短為一年。孔子則將此一倫理規範推源於人對父母有深刻的心理情感。但是這種心理情感是否普遍存在於子女心中呢?孔子於是再溯源於人類普遍的生理需求。他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一個小孩生下來,到了三歲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然後逐漸長大成人。由此可知,儒家談孝順是基於經驗而非出於教條。

我們今天談孝順,往往只注意「倫理規範」而忽略了「心理情感」,更忘記了「生理需求」的階段。為什麼很多人結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子女以後,才會體認「養兒方知父母恩」?因為養育子女的經驗使他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承受了父母有如天地一般的恩情。

一位老師問我:如何教學生們孝順父母?我說:最好的辦法是藉由各種機會「喚醒」學生的記憶,讓他們想起自己在幼年時期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教育固然有向外學習的部分,但是有些根本的道理卻是靠回憶或恢復本來面目才可奏效的。老師所舉的孝順故事,最好取材於現今的生活世界,讓學生見賢思齊。至於如何才算做到孝順的要求,則仍須依據儒家的說法。

在《論語》中,孔子認為子女的孝應該包括幾項因素:一,尊敬;二,關愛;三,回應父母的期許;四,父母若犯錯,要委婉勸阻。

孔子的學生已經成年,他們與父母相處,首先要有尊敬的心,由此表現晨昏定省,應對進退都要合乎規矩。其次要有關愛的情,在任何情況都和顏悅色,不讓父母受一點委屈。然後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守法而重禮,結交益友而認真負責工作,不讓父母操心。如果父母可能犯錯,子女就須委婉相勸,但不可傷了感情。真正勸不了,就自己行善為父母補過吧。儒家所謂的好的子女,一定是以德行來光宗耀祖,而不是著眼於世間的榮華富貴。

親子關係是天生的緣分,必須接受與珍惜。因此,孟子才會說:「父子不相責善。」意即: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宜以善來互相要求,因為善是一輩子的功課,無法一勞永逸地實現。但是,善又是人生主要的目標,在行善的路上,父母與子女相互扶持,同時我們也需要良師益友的協助,彼此敦促勉勵,使生命得到更多支持的力量。以孝順為核心,生命的圓向外擴充,如此才不會迷失於紛亂的世間。

今日談孝順,固然有許多子女該學的部分,但是父母對子女的期許是否合宜,也常常成為問題的焦點。譬如,父母是否只重視子女的唸書成績與升學表現?是否只要求他們出名得利而不在乎其手段如何?這一類急功近利或屈從於世俗價值的期許,對子女而言將造成莫大的壓力與無法化解的遺憾。因此,孝順不是子女單方面的事,父母也有共同參與的責任。

我們與子女一起成長,也與父母一起成熟。子女的成長,提醒我們自己過去是如何從小長大,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我們由此對父母心懷感恩。父母年紀老邁時,我們覺悟自己將來會像他們一樣,走向成熟的階段。我們由此對子女更加珍愛。生命有如一條長河,我們都承接了祖先的傳統,又開啟了子孫的新頁。孝順的實踐,維繫了長河歷久彌新的力量,使我們體驗生而為人的尊嚴與價值。



来源:新浪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