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蠶術是如何傳向西方的?


相傳,中國的養蠶術是5000多年前黃帝的元妃嫘祖教給人民的。我國甲骨文中已有蠶、桑、絲、帛等字樣。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篇關於採桑養蠶的詩《豳風·七月》,其中寫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意思是說,春天裡好太陽,黃鶯在歌唱,姑娘拿起高高筐,走在小路上,去採又肥又嫩的桑。這首詩說明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掌握養桑,繅絲、織綢的技術了。

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後,中國的絲織品傳向了歐洲。歐洲人見到這種輕盈柔軟、光彩奪目的絲織物,視為珍品,爭相購買。據說,羅馬帝國的愷撒曾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引趕劇場的轟動。哥倫布探險時,曾對他的海員們說,誰首先發現大陸,賞一件絲綢上衣。但絲綢價格貴如黃金,當時的羅馬帝國因支付昂貴的進口絲綢費用而出現了財政赤字。為此,元老院專門通過了一項禁止銷售、穿著中國絲綢服裝的通令,但卻遭到喜愛中國絲綢的貴人們的強烈反對,最後,羅馬帝國又被迫撤銷了這一禁令。

開始,歐洲人不知道中國這種絲綢是養蠶繅絲紡織出來的,他們以為,絲是從樹中抽取出來,然後用水濕潤梳理而成的。當得知是用所養蠶繭而繅出的絲織成的後,他們便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把中國的養蠶術學到手。

公元6世紀,羅馬皇帝賈斯丁尼安召見一位到過中國傳教士,要他去中國竊取養蠶技術。這位傳教士來到中國的雲南,瞭解到桑樹是用桑籽種出來的,蠶是春天裡將蠶卵放胸前暖一個星期孵出來的,幼蠶孵出之後,再用桑葉精心餵養,即可抽絲結繭。這位傳教士得到這一方法,竊取了一些蠶卵和桑籽,便回國去邀功請賞。沒想到,這位傳教士將蠶子和桑籽弄混了,他把蠶子種入地下,將桑籽揣在懷裡,結果一無所獲。後來,賈斯丁尼安又重新派了兩位精明的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再來中國竊取養蠶技術。這兩位傳教士接受了過去的教訓,牢記了種植、孵化方法,把蠶子和桑籽藏在空心手杖內,帶回羅馬。中國的養蠶技術由此傳向西方。

關於中國養蠶技術西傳的另一種說法,見於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說,西域有一個叫瞿薩旦那的小國,想得到養蠶技術,便向當時的「東國」請求,「東國」拒絕賜給,並加強了關卡檢查,嚴防蠶子、桑種外傳。「東國」據學者研究,可能就是當時的北魏。瞿薩旦那國王見請賜不成,便另想了一個辦法,他以加強友好為名,向「東國」請求通婚,得到「東國」同意。娶親前,瞿薩旦那國王派使者密告公主,請她設法帶些蠶子桑種來。公主答應了瞿薩旦那國王的要求。離開「東國」前,公主將搞到的蠶子、桑種密藏在帽子裡。出關時,官員們檢查了所有的衣物,惟獨不敢檢查公主頭上的帽子。就這樣,蠶子和桑種被帶到瞿薩國去了,後來又傳向了西方。

玄奘的這一珍貴記載,被探險家英國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發現的一幅古代版畫所證實。這幅版畫中央畫著一位盛裝的貴婦人,頭上戴著帽子,左右各有一侍人,左邊一位侍女用右手指著貴婦人的帽子。那貴婦人就是將桑種、蠶子傳向西方的「東國」公主。



来源:古韻國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