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嶺 中國文化的源頭(組圖)


從李白的《蜀道難》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從王維的《輞川圖》到山水田園詩派,面對秦嶺,歷代才子或揮筆豪放,書寫秦嶺的雄渾、奔放,或淡雅、內斂,揮灑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

中國古代最早記述秦嶺的文字出現在兩本書裡,它們分別是《山海經》和《禹貢》。

《山海經》稱得上是一部千古奇書,有關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至今都還是謎。有人推測說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時代中國還沒有文字。有人說它成書於戰國時期,也有人說成書於西漢。直到今天,這個謎團也沒有解開。

有關記述秦嶺的另一部著作《禹貢》的命運與《山海經》相彷,它的成書時間被大致推測為戰國時期,在它的文字記述中,中國山脈的布局是一個「三條四列」的系統,其中秦嶺被列為中條。

我們在3000多年前《詩經》裡就已經提到終南山了,比如描寫終南山是「如月之恆」。我們看到漢代的那些其它著作中間,像司馬相如他寫的那些文學作品中間,那麼對秦嶺裡面的物產、秦嶺裡面的風景都有很詳細的描述。

上世紀1868年9月,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中國。他用4年時間走遍了中國的十四個省區,就在秦嶺南麓,李希霍芬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質考察工作。他蒐集資料、採集化石和岩礦標本、繪製地形圖、地質圖以及地層剖面圖,回國後出版了著名的地學著作,這就是五卷本的《中國》,從此真正具有地質學意義的秦嶺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動全球。

他發現了秦嶺山脈附近很多的褶皺、斷層,特別是在秦嶺山脈中發現了逆掩斷層構造,在當時中國還不知道什麼是地質,更不清楚什麼是逆掩斷層的時候,他就提出了、發現了逆掩斷層構造的單元,這對中國地質構造是很大的影響。

秦嶺的誕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個百萬年之前,那時的地球還處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時期。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在地球運轉和地球內部力量的推動下,相向移動。

大地就是這樣在劇烈的創痛中開始形成山脈。長達1600公里的秦嶺正是兩個地質版塊的縫合帶。可以說這個偉大的碰撞和拼合,從地質意義上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

地質縫合帶上的巨大傷疤,最終成為隆起在地表的山脈。大地的拼接與傷殘產生出無限的豐富與壯美。

伴隨著地質運動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湧動、奔流,生命在毀滅的同時又在誕生。各種植物慢慢地出現在適合生長的地表層上,使大地變得鬱鬱蔥蔥。

以它為界線,北邊是華北,南邊是華南,這兩個板塊完全是有不同的地質的演化歷史。

秦嶺的南段是一種構造型態,秦嶺北段又是一種構造型態。因此秦嶺在中國構造地質的研究位置十分關鍵也十分重要。

終於,在秦嶺山脈出現了藍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過了數萬年,灞河兩岸瀰漫起一縷縷溫情的炊煙,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昭示了又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從那時起,人類文明的曙光在秦嶺上空顯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斕。

人類開始在這個地理版塊上圍繞秦嶺創造自己的歷史。舊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銅器……伴隨著文字的誕生,這部歷史的演進、脈絡與悲歡離合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秦嶺北側的支脈—驪山,從地質學意義上講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帶動秦嶺抬升的山體斷塊。從這個具有特別縱深度的斷裂傷口中流淌而出帶有溫度的水,我們今天稱之為溫泉。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藝術的描繪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貴妃楊玉環在驪山腳下著名的華清池所發生的愛情故事。

秦嶺的溫泉水洗出了楊玉環的國色天香,大唐王朝卻從內部開始了腐爛。安史之亂的最終結果是楊玉環被深愛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卻躲進了秦嶺山中。伴隨著白居易的長恨之歌,護佑大唐國君的秦嶺又一次為天下人所銘記。

白居易是在秦嶺深處的仙遊寺寫下這首不朽詩篇的。淒美的愛情悲劇和不朽的藝術情懷引發了千古暢想。毛澤東就深感其美,百忙之中寄情書抄了這首長達88行的詩篇。

如果說白居易通過《長恨歌》把對愛情的描寫推向了極致,那麼,與他同時期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感慨險山危石的詩句就更是使人嘆為觀止了。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

大山的高度居然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天上的黃鶴都飛不過去,山中的猿猴也難以攀爬。李白在他最為膾炙人口的長詩《蜀道難》中所描述的「有鳥道」的太白,指的就是太白山。

秦嶺裡面最高的山是太白山,它已經是3767米高了,這是它經過了一段歷史剝蝕之後,實際上它的高程可能都是4000米左右。

但是後來隨著大概從一萬五千年以後到一萬年前這一段時間,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氣候都在變暖,那麼秦嶺太白山地區的冰川也不例外……冰川融化以後,把水注入到盆地、窪地裡面去,在窪地裡面就形成了湖,所以那裡面有一系列的這種湖,都是當時和冰川有關係的這些湖。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當然無法瞭解太白山的地質史,但他卻用詩句描述了唐開元年間秦嶺深處的所見所聞。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

通過李白的詩句可以想像,在絕高的峰嶺與澎湃的河流之間,在古木叢林之中,子規啼、悲鳥號、黃鶴飛、猿猱躍、猛獸磨牙、長蛇吮血……

對於遠在古代的旅行者李白來說,那確實是一個險像環生、極盡陰森恐怖的旅途;但是今天,對於已經建立起現代生態概念的秦嶺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生機盎然、萬類自由的巨大生存系統。

根據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近年的統計,在秦嶺龐大的山體之內,僅種子植物就有3400多種,如果加上蕨類、苔蘚等植物,總數可以達到3800種之多。而動物學家又統計到,有140多種獸類動物和338種鳥類動物在秦嶺山中生息繁衍。

我們把世界分成六大動物地理區,中國很獨特,佔了兩個大地理區,一個是東洋區一個是古北區,秦嶺恰好在這兩大區的交界處,這個意思就是說,秦嶺既有東洋界的物種,也有古北界的物種。而且它屬於一個北方植物區系和南方植物區系交匯的一個地帶,所以它有很多特殊的生境……獨葉草還有星葉草,還有比如說珙桐了、銀杏,這些都是比較特殊的一些類型,在系統上比較孤例的一些類型,它在咱們秦嶺都保存下來了。

秦地人說無閑草,那就是說幾乎這三千多種植物,每一種都有它的用途,那這加起來就是不得了的一個巨大的寶庫。

唐代大畫家王維的《輞川圖》,被歷代中國山水畫家視為神品。微微醬黃色的歲月痕跡似乎更為王維的水墨筆觸增添了許多如夢如幻的幽遠和雋永。

王維更是一位大詩人。比他畫作影響更大的是他的詩作。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有誰知道,王維無論詩與畫的巔峰之作,都集中出現在秦嶺山中一個叫輞川的地方。

與歷代才子的人生際遇相彷,王維在學業上順風順水,在仕途中卻命運坎坷。40歲時,他便傾心秦嶺,在輞川住了下來。

同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對於秦嶺的描寫,更像是一位匆匆過客,揮筆豪放,而王維面對秦嶺的吟誦便是把整個身心與山水融為一體了。

王維的山水詩沒有李白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的奔放,但卻澄徹出靜,淡雅、內斂,表達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氣質以及對山對水的另一番感悟。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在王維的眼中,秦嶺的綠色是那麼空明而濃郁,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綠色元素,彷彿到了可以溢出水分的地步,讓人整個身心受到浸潤,綠色在人的眼中甚至到了沒有下雨的情況下就可以打濕衣服的地步。

王維的五言律詩當中喜歡用空字,空山新雨後,空字,空山不見人,也有個空字,波瀾動遠空,也有空字,我們隨便說說就有很多空字。

它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那麼是什麼東西呢?非有非無,所以你看王維寫的詩歌很多都是寫這種非有非無的境界。

充滿禪意的詩人王維認真地感受著身處秦嶺的每一天。他時常和朋友一起泛舟輞川,清茶明月,寧靜淡泊。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只有夜靜人閑的時候,才能體悟到秦嶺春夜的空朦氣息,甚至察覺到桂花在夜風中的散落。月亮從空谷升起時,竟然驚醒了山鳥,而山鳥的啼鳴使秦嶺的夜色更加有了紅塵之外的亙古寧靜。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就打破了我們那種日常的坐井觀天的、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用種更加圓通的,更加活潑的,更加中道的智慧來把握這個世界,來把握我們人生的順暢的,或者違逆的境界,也就所謂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年以後就厭倦俗塵,信奉佛教了。他獨自一人悠然自得地在山中隨意遊走。當來到河水的源頭再也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坐了下來,抬起頭觀看白雲悠悠地舒捲。在這寂靜的深山裡,即便是與人偶然相遇和聊天,也讓人是那麼的舒心,以至於忘卻了回家的時間。

古代的詩人,他描寫自然景色,他的主調就是表現人跟自然這種和諧的關係。王維應該是特別的,李白也是這樣,杜甫也是這樣。恐怕這是中國古代文學當中,一種人跟自然,心、物能夠達到和諧的融合,這是一個普遍的追求。

無論是白居易還是李白、王維,儘管他們熟知秦嶺、喜愛山水,儘管他們思想活躍、落筆如神,畢竟他們生活在距今1600年前的唐代,當年詩人眼中的華清池、太白山以及輞川與今天的現狀注定不同。對於現代人來說,全球化的文明進程和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幾乎是並駕齊驅地飛馳而來。與人類一樣,具有著龐大身軀並且一直默默無語的秦嶺,同樣承受著壓力。

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石器時代,我們需要不斷進步,進步和發展是必然的,在近代的工業發展中每個國家都犯過錯誤,我們需要從這些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保護環境為主。

原來秦嶺為了砍樹專門有林場,林場的任務就是要搞經濟要砍樹,但現在林場的職能已經轉變了,現在搞成不砍要撫育,到處搞這個封山育林區,栽樹。

秦嶺是一個非常閃亮的例子,它標誌著一個省為人類和自然和諧在鋪路所做出的努力,保護自然的同時也為今後發展留下了空間。

人與自然究竟應該怎樣相處的問題已經越來越頻繁與深入的在世界範圍內引發思考與行動,貌似突如其來的環境問題應當提醒我們,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在應驗著早在2500年前就已經從秦嶺山中發出的一個古老預言和警號。

位於秦嶺北麓的一座山原名叫石樓山,但今天的人們卻習慣叫它樓觀臺。

傳說2500年前春秋時期的老子騎著青牛緩緩而來,就是在樓觀臺向世人講授了他的著作《道德經》,從此以後這座海拔只有580米的山梁就成為令後人高山仰止的哲學之巔。樓觀臺也就取代了石樓山的名字而名揚天下。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這樣一段話。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大意是說「道」是這個宇宙萬物衍生的根本規律,「德」是循道而行,之所以被尊重和崇尚,就在於「道」和「德」對萬物生長繁殖順其自然,不加干涉。

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發萬物卻不自恃其能,生養萬物而不去主宰,這就是最為深厚的德。

這位老人在如此渺遠的年代,就已經告誡人們,不要以萬物靈長,萬物主宰自居,應當遵循宇宙規律,和自然和諧相處。
不遵循「道」,也就是不遵循宇宙萬物衍生規律,那就是失德,失德所導致的結果是這樣的: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

《老子》裡有一句話叫做:虛懷若谷,如果你這裡面裝得滿滿的,什麼東西都裝不進去了,所以「谷」如果失去了「盈」這種本身的功能的話,它就不能夠裝載東西了,它就枯竭了,不能夠吸收東西了;那萬物得一以生,如果得不到這種生的功能,生生不息的功能,那它不還是枯竭了嗎?沒有生命了麼?

所以對大自然的東西,對萬事萬物內在的聯繫、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還是要更多一點的尊重,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秦嶺不僅是中國南北方的界山,而且還是南北方地理、氣候、資源差異的締造和分隔者。正因為它龐大而綿長的身軀阻斷了南北氣流,才有了南雨北雪、南船北馬以及南方的陰柔與北方的豪放等等人文差異與文化的多樣。秦嶺也不僅僅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它還是長江黃河最大支流,漢江和渭河的發源所在。是漢江和渭河把秦嶺南北的色彩與氣質引向了整個國家版圖。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秦嶺又是南北方特性資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境內的眾多名山大川中,能夠統攬南北方迥異風采於一身,所謂馬頭看桃花,馬尾掃風雪的山脈唯有秦嶺。

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詹姆斯•李普介紹:目前秦嶺被全世界公認為是自然的天堂,因為有相當多種類的動植物在此自足生存。

像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中國的秦嶺,並稱地球的三姐妹。

它最強盛的漢唐文化,某種程度上就是秦嶺文化直接孕育的。

秦嶺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們中華民族剛生成時候的藍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

如果說要將秦嶺和西安其它重要旅遊地,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做一比較的話,那麼我認為秦嶺是更具有潛力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宣傳環境保護的一個舞臺。

感謝上蒼,給我家的門前賜了一條河,這條河叫渭河,給我家的屋後賜了一座山,這座山叫秦嶺。

終南陰嶺秀,碧嶂插遙天。

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

秦嶺愁回馬,心事兩悠然。

行到水窮處,月出孤舟寒。

雲橫秦嶺家何在。

試登秦嶺望秦川。



来源:一元一國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