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筆下的伏天(圖)


入伏了,天氣又潮又熱,真是「苦熱」。可是,這樣的天氣入了詩,便有了別樣情致。古人們是如何形容他們所經歷過的灼熱天氣的呢?今摘其趣與君共賞,以暑消暑。

古人形容苦熱多從高溫環境描寫。宋代戴復古在《大熱五首》(其一)中說,「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農曆,下同)。」他把人在高溫環境比做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則是把高溫環境比做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唐代韓愈更是形象地把悶熱天氣比做自己是在蒸籠之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鄭群贈簟》)。」把大熱天之熱,比做人在窯、爐和甑中被燒烤、蒸煮。

古詩中描寫人體在苦熱中的狀態主要用流汗。宋代張來的「欲動身先汗如雨」(《勞歌》);唐代範燈「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六月》);宋代戴復古「田水沸如湯,背汗濕發潑」(《大熱》)以及唐代司空曙的「嘯風兼熾焰,揮汗訝成流」(《苦流》)。瞧,「雨」、「潑」、「漿」、「流」。

古詩中還常通過周圍事物的反應來寫苦熱。宋代梅堯臣的《和蔡仲謀苦熱》:「大熱曝萬物,萬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飛鳥厭其羽,走獸厭其毛……」天氣熱到乾柴出烈火、液體熬成膏、鳥嫌羽熱、獸嫌毛熱。

下面我們再看看三位著名詩人如何說苦熱。李白在描寫大熱天中縴夫們疾苦的《丁督護歌》中別出心裁地用了「吳牛喘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吳牛是指吳地(今蘇南)的牛。按理說吳牛應該早就適應當地夏季的炎熱氣候,可它卻還是常常熱得受不了,以至於看見夜間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杜甫在苦熱天氣中曾經「束帶發狂欲大叫」,「安得赤腳踏層冰」(《早秋苦熱堆案相仍》)。唐代著名自然詩人王維在《苦熱》中講了種種苦熱景象之後,竟然異想天開地「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他熱得要到宇宙中去「涼快涼快」。

詩人們確實是熱怕了,宋代範成大竟寫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境似潮來」(《秋前風雨頓涼》)。為了苦熱快點過去,加速衰老都在所不惜。

實際上,詩人們形容歸形容,他們都有自己的消暑高招。唐代白居易《銷煩暑》中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說過「思出宇宙外」的王維在該詩的最後也醒悟道:「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也許這些就是俗語「心靜自然涼」的一些出處吧。



来源:燕趙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