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史首次承認1960年人口銳減1千萬(圖)

作者:張佑宇 發表:2011-02-23 13:4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躍進三年大飢荒期間罕見的真實照片

【看中國記者張佑宇綜合報導】今年1月11日,中共黨史第二捲出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稱,黨史二卷前後歷時16年編撰。本書作為官修黨史首次認了「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但迴避了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總人數。

面對1960年的人口銳減,世界新聞網21日報導,中共領袖毛澤東1958年發動「大躍進」運動,釀成大飢荒,官方一直把大飢荒定性為「三年自然災害」的結果,不過,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承認事件乃「七分人禍、三分天災」。

有海外媒體評論指,官修黨史中能夠承認一年內少1000萬人,已經足夠驚心動魄。這個數字已是當時人口的1/40,但官方數據只會少不會多。

中共黨史研究者:少1000萬人數僅是1960年一年

章百家近日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這部書記載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中共11屆三中全會召開約29年的歷史。中央正式批准編寫這部書是1995年,至今已有16年。但如果回溯到1977年葉劍英、陳雲等人提出要編寫黨史,到現在已34年。章百家表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央開始對黨史研究高度重視。

對於有評論說,黨史二卷是首次公布大飢荒三年困難時期死亡人數的官方統計。章百家對新京報表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他說《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就引用國家統計局的這一數據。應注意的是,書中說「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這僅僅是1960年一年,而非三年;減少的人口中包括正常死亡,也 包括非正常死亡。

章百家說,至於三年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各有不同說法,差距懸殊,但引用任何個人的統計都會引起爭議。因找不到權威數據,「我們最後還是決定按過去的表述。」

官方以外的死亡數據版本

海外媒體大紀元評論說,大飢荒期間的民間估計,死亡人數為3000萬到5000萬。丁抒先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率、人口增長率推算,在《人禍》一書的新修訂本中說:「3500萬是個下限,真實的非正常死亡數很可能與4千萬相去不遠。」

上海大學金輝先生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統計數字為依據的分析結果說:「僅僅中國農村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就可能達4040萬。」這與中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的估計相似。百度百科中記載死亡人數為3860萬左右,是「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飢荒。導致這場飢荒的原因天災人禍都有,人禍為主要因素。」

中共官方4年前重新開放文件以來,唯一曾翻閱過這些文件的史學專家-荷蘭史學家馮克,根據他接觸到的大量中共官方文件發現,中國農民在4年期間因過度勞動、受飢或遭毆打致死的人數至少有4500萬,而二戰全世 界死亡人數為5500萬。大躍進飢荒可與古拉格群島和納粹大屠殺並列為20世紀最大的三大人類災難,等於是波爾布特的殺人記錄乘以20倍以上。

歷史真相終會被揭開

對於官方黨史的「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也引起網路討論。凱迪社區網友提問數據來源:「根據是什麼?1960年做了人口普查?1959年也做了?這個數值是推定的還是實實在在地統計出來的,都沒有明確說法。」

網友幫忙推算:「一種方法可以相對精確得出人口減少數字,那就是官方掌握著全國人口出生和死亡人數的。如果1960年的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出1000 萬,那就可以得出‘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1000萬’這個結論來的。只不過這樣一來,那1960年的死亡人數就遠遠大於1000萬了。」

重災區安徽省蕪湖市網友發帖:「當時的人口政策是生的越多越好,就這樣還1年淨減1000萬,可想而知3年餓死多少人。」

中共掩蓋歷史讓人們難以知曉真實情況,有很多網友跟帖表示不相信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雖然有相當多的網友貼出自家人或親屬當年就有餓死的情況,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1960年,不遠啊?這麼大的事件,應該有人能證明的。」

「歷史不會總是任人打扮的姑娘」。有網友總結的說。河南網友也認為:「歷史的真相終會被揭開的。只是現在不行。」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