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風箏
【看中國訊】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傳說濰坊是發明風箏和放飛風箏最早的地方。
濰坊又稱鳶都。古時將風箏稱為「鷂」,北方謂「鳶」。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濰坊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
由於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製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的製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願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製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製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而且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
二、傳統藝匠派
濰坊在濰坊歷史上,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製乃至設計製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現代創新派
現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1984年4月1日,濰坊市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来源:看中國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