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稻作品種改良

發表:2010-06-30 22:5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東漢除草播種磚,阡陌整齊畫一,前四人持鐮刀除草,後兩人作播種狀。

東漢末獻帝初期時,小型水利灌溉系統在長江流域持續發展,也由交址引入雙季連作稻至珠江流域,讓江南地區人民的主食水平獲得提高;也發明出以換水法控制水溫之技術,讓水稻的存活率與稻穗重量,都獲得大幅提高。

兩晉時期的資料上已經記錄著十三種的水稻品種,長江中下游也普遍出現水稻再熟的狀況。到了唐代,稻米成為產量最大宗的糧食作物;麥產量也在唐代宗大歷五年(770A.D.)終於超過粟的產量,「北麥南米」的主食觀念約在此時大致形成。

到了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 A.D.),真宗下令自越南取「佔城稻」種,散在江、淮、浙三路布種。「佔城稻」的生長週期恰好與江南梅雨季相一致,加上「佔城稻」不耗地力、耐旱(原本的稻種地力消耗嚴重,十日無水即枯死),使一年三獲成為江南地區隨處可見之景色。宋代已有五十六種稻作品種,「佔城稻」再與這些品種混合改良後的新品種,逐漸適應了中國各地的氣候,讓三獲稻不再限於江南,逐漸在氣候較干的江北出現,即便更北之處,亦因品種改良,逐漸能夠種植二獲稻。

明代出現「旱稻」,是粳稻的變種,但卻無粳稻的黏性,可做主食,在各種環境下皆能種植,使得稻米種植範圍更廣;至明代晚期,太湖流域發展出「灌水防霜」的技術,復種輪作技術也在此時完全成型,讓地力容易恢復,同時兼具錯開插秧期以防治稻瘟之功效。中國的稻作技術與品種改良,約在此時大致完成。



来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