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死亡人數與國家制度有關係?

發表:2010-01-24 04: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海地大地震牽動了國人的心,因遭遇相同而更心懷同情,因有同胞犧牲而深感悲痛。如果仔細想一想,更值得反思的,還是地震中的死亡人數,建築物的倒塌狀況,以及救援工作。

雖然還沒有確切統計,最保守的估計,在海地地震中死亡的人數,不會少於10萬人。1906年,美國舊金山發生裡氏8.6級(另一說是7.8級)大地震,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為478人,也有人估計為3000人,最高估計為死亡6 000人。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再次發生大地震,震級為裡氏6.9級,死亡超過270人。1994年1 月17日凌晨,強震襲擊美國洛杉磯,震級裡氏6.6級,死亡62人。1995年1月17日(又是一個1月17日!)清晨,日本神戶市發生裡氏7.3級大地震,死亡5400餘人。

中國的情況怎麼樣呢?發生於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震級裡氏7.8級,遇難人數為24.2萬。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發生裡氏8.0級強震,死亡69227人。

這7次大地震,震級相當,死亡人數卻相差甚遠。發生在美國和日本的4次地震,死亡人數較少,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另3次地震,死亡人數大多在6萬人以上。其中以唐山大地震為最,據權威部門發布,死者達到了24萬人。

死亡人數當然與地震發生地人口密度有關。但這不是唯一的因素。洛杉磯、舊金山之於美國,神戶之於日本,相比於唐山和汶川之於中國,都是更大的城市。神戶發生地震時,市區人口105萬。如果計算地震死亡率,唐山為30%,神戶為 0.51%,洛杉磯市區人口為360萬,1994年大地震死亡率為0.00172%。

相近震級的地震,造成相差甚遠的死亡率,固然有多種原因。我認為,不能只關注天災破壞性上的表象差別,更要看到受災地人事上的差異。差別在哪兒?除了救援速度和技術以外,最主要的,是在建築的抗震性上。看看這幾次大地震的圖像資料就知道,有些震後的建築物大多呈粉碎性坍塌,被壓在下面的人,即使不被砸死,也會被窒息死,使救援不是沒有意義,就是增加難以克服的難度。這種在地震中粉碎性坍塌的建築,很少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大多是豆腐渣工程。

海地在光榮地奪取了兩項國際錦標(第一個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之後,流血就開始代替流汗,武器就開始排斥工具(海地國旗和國徽上有一面戰鼓,兩把戰斧,兩門大炮,六枝帶刺刀的步槍),從獨立到聯合國特派穩定團進駐,這個國家不是暴政,就是暴亂,幾乎沒有中間狀態,既沒有穩定的憲政民主,也沒有穩定的專制獨裁,有過皇帝,有過國王,但除了杜瓦利埃獨裁29年外,其他的都很短命,長的幾年,短的數月。從1804年到1915年間,上下臺的統治者有90多位,幾乎每年一位,這樣的國家哪能有牢固的建築?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發現,飢荒災害的本質不是糧食匱乏,而是權利匱乏,民主體制可以預防飢荒。人類的任何體制都不可能完全預防地震,但地震往往可以檢驗出社會體制的優劣。從現有資料看,體制越優的國家,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小,次生災害也越小。那些體制欠優的國家和地區,花在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上的錢本來就少,再加上缺乏權力制衡條件下,難以避免的公共工程中的權力尋租行為,必然導致偷工減料,也就是建築物豆渣化;地震一來,往往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海地令我們思考:建築與國家,都要求平衡性結構。就像一根木頭支撐不起一棟建築一樣,種族、階級和權力的獨裁也支撐不穩一個國家。單一化和極端化的制度使得社會和建築一樣脆弱,在地震這樣的自然災難面前,就會暴露出制度性的軟肋,具體表徵就是生命和財產損失居高不下。海地是世界上極端貧困的欠發達國家之一,2004年的人均GDP只有380 美元,而與它同在一個島上的多米尼加,2008年人均GDP高達4952美元。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區別?原因之一,就是海地以極端種族主義觀念立國,曾經對白人進行種族滅絕,以至今天,黑人佔人口的95%。而同島的多米尼加,黑白混血種人和印歐混血種人佔人口的73%,白人佔16%,黑人佔11%。從這裡面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無論是國家,還是建築,最具有抗震性能的結構,是既具有相互牽制和平衡,又具有一定彈性的結構。

所以,有穩固的國家制度,才有穩固的建築。

原題目:制度穩固, 建築才穩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民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