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這裡沒有列出遠射兵器的弓矢和相應的防禦武器牌或籐牌,與近代練武者重視武術套路而不善習弓矢有關。
【刀】
刀的種類很多,有青龍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兩刃刀)、風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筆刀等。其中的青龍偃月刀,就是常說的大刀。俗語說:「大刀為百兵之帥」,乃大刀實兵器中的佼佼者。《三才圖會》器用卷六載:「關王偃月刀,刀勢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無不屈者,刀類中以此為第一。」
此外還有單刀。其中,刀頭寬大者名鱔魚頭刀,刀窄形如柳葉者名為柳葉刀,形如雁翎者名雁翎翅鋼刀。戒刀為僧門護法防身所用,有單有雙。其次根據各門別派系的不同,所用的刀形也有不同。
單刀為「百兵之膽」,又說「刀如猛虎」,所以練單刀要勇猛有力,靈活便利,並有四要之說:一要剛毅勇猛,二要快似流星,三要乾淨俐落,四要楊柳臨風。
【槍】
槍是四大名器之一(刀、槍、劍、棍),種類很多,有尖槍、花槍、雙頭槍、鉤鐮槍等。雖然種類多,但現在主要以練花槍的人居多。
槍以大槍為主,過去曾有「大槍乃百兵之王」的說法。槍桿古有鐵製、有攢竹製,現在為練習用的皆為白蠟木桿。白蠟木桿以直而無疤,上細下粗者為佳。槍尖為鋼鐵製,其形如柳葉者名柳葉槍尖,其形如鴨嘴名鴨嘴槍尖,也有三棱槍尖的名三棱透甲錐。槍纓又名血擋,有棕制,有頭髮制,有犀牛尾制。
「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花槍雖說七尺長,但一般是根據人體高矮而定,如槍在身邊立直,一臂上舉五指伸直,槍尖與中指同高即可。其舞動起來靈活迅速,神出鬼沒,故有人說花槍是「百兵之賊」。
【劍】
劍有單劍、雙劍、短劍之別。劍被稱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古時文人學者都講究配劍,一方面舞劍以鍛練身體,一方面可以用於防身。過去劍有文武之說,所謂文劍配帶有劍袍(即劍穗),武劍則不帶。
劍的尺寸約三尺左右,所以有「三尺龍泉」之稱。其由三部分組成:一劍身,包括劍尖、劍上刃(陽刃、外刃)、劍下刃(陰刃、內刃)、血槽(血線)。二劍柄,包括劍柄、劍鐓。三吞口(護手)。
俗語說:「劍走美勢」,練起來真是龍飛鳳舞,飄灑大方、有剛有柔,有快有慢、有虛有實、有音有律、閃展騰挪、身法矯捷、高低起伏、變化莫測,形象優美動人。
【戟】
戟的種類不一,有長桿單戟,有短柄雙戟。長戟又分為方戟和青龍戟,以及蛇龍戟,方天戟戟頭有兩個月牙,青龍戟和蛇龍戟只有一個月牙。蛇龍戟與青龍戟不同之處,是其前端之刺為弓形。
戟有「百兵之魁」之名,意思是兵器中的魁首。「劍無纏頭戟無花」,練法不同於刀槍,故有「戟本一條龍」的說法:龍頭能攢,龍口能刁,龍身能*,龍爪能抓,龍尾能擺。
【斧】
斧是一種古老的兵器,用於車馬之戰,可斫馬劈車。因斧前有刺,可用扎法,但與槍的札法不同,槍扎出時要求後把碰前把,而斧是前後兩把同時用力扎出,這謂「死把」,就像戳棍一般。因其頭重,練斧多為左把,有時亦可換把使用。斧頂不可太厚,厚則重,練斧需要相當大的臂力。
短柄雙斧,柄長不可過肘,為步下所用。因其斧大,刃為月牙形,斧頂薄,其形似板,故又叫板斧。
【鉞】
子午鴛鴦鉞是把兩個月牙組合而成的兵器,和拳合為一體使用,所以拳法高手使用,便威力倍增。有了這種兵器,在遇上帶有兵器的敵人時,可攻可守,就比赤手空拳好多了。
【鉤】
鉤有單鉤、雙鉤、鹿角鉤以及撓鉤等,是一種多刃的兵器。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桿桿端有兩鉤向下彎曲。
練鉤時不可有纏頭裹腦的動作,也不可以舞花。俗語有「鉤走美勢」、「鉤走浪勢」的說法,練起鉤來形如波浪,起伏轉折很是優美。練單鉤的很少,因為其既不同於單刀,又不同於單劍以及單鞭,各部分的使用和表達,要做到恰到好處,是比較難的。
【叉】
叉有牛頭叉,中鋒刃長而直,兩旁叉鋒成牛角形,俗稱虎叉,按《三才圖會》上載名為鋼叉。有三股叉,即三須叉,又名三角叉,其形與牛頭相似。有兩股叉,又名龍鬚叉。還有五股叉,其中鋒長又名飛魚叉,古時為舟戰兵器。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叉。
叉的種類之多,是由於年代久遠,逐漸演變,才有如此之多,其實只不過有兩股叉、三股叉與五股叉而已。
【鞭】
鞭有單雙之分、軟硬之別。單鞭有兩種,一名「竹節鋼鞭」形如竹節;一種叫「水磨鋼鞭」,有十三個方形疙瘩,鞭柄和鞭頭皆可握,能兩頭使用。雙鞭又名雌雄鞭,左手較輕,右手較重。
軟鞭有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每節有鐵環相連,並有兩個配環,是較難練的兵器。這種鞭攜帶方便,可以纏在腰上,或折疊起來放在袋裡。
【簡】
簡是一頭兵器,形與雙鞭略同,但簡身無節,端無尖,體成棱形,四面向內凹陷,所以稱為「四面金裝簡」,或「凹面簡」。
另有一種叫鐵尺的兵器,其形如簡,四面不內陷,上粗下細,為衙役捕快專用,易於攜帶,可暗於腰間。
【錘】
錘有長桿單錘,短柄雙錘,鏈子錘等。根據錘頭的形狀,又分為立瓜、臥瓜、四方、八楞錘等。
長桿錘又稱「金瓜」,可分為兩種,一為立瓜錘,錘頭如瓜形立於桿端。二為臥瓜錘,錘頭則橫臥於桿端。
短柄雙錘,根據其形狀可分為兩種,一為八楞錘,錘頭是八楞的。一為瓜形錘,錘頭是瓜形的,都是短柄,柄長不可過肘。短柄雙錘非常沈重,舞動起來很費力氣,多硬砸實架,所以有「錘棍之將,不可力敵」之說。
【撾】
撾,即是抓。抓有長、短、單、雙、軟之別。長桿抓有「金龍抓」,桿長約六尺,桿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其餘四指屈撓。又有一種叫「筆硯抓」,中指與食指併攏伸直,形如劍指,掌中握一筆,又名手槊。還有一種短柄雙抓,長三尺左右,柄端是一隻手,手指微屈,名為「虎爪雙抓」。
另有幾種軟抓,一種是一根繩索,繩端有一鐵抓形或鷹抓,名鷹抓飛撾,另有一種兩端各有一抓,名雙飛抓。還有一種,繩端有一形如蟹鉗的抓,名為閉雁飛抓。
【鎲】
鎲有鳳翅鎲、雁翅鎲、牛頭鎲、溜金鎲、鋸齒鎲和流星鎲等幾種。鎲不可以舞花,主要是捻轉,其中又有轉大轉小之分,故有「鎲扎捻勢」、「鎲不離肩」之說。
鎲多是兩手交換使用,有時左把在後,有時右把在後,舞動起來兩手捻轉,真是龍飛鳳舞。
【棍】
棍的種類較多,有大棍、齊眉棍、短棍、三節棍、大梢子棍、兩節棍、流星棍等。大棍長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長的,演練時不可舞花,顯得姿勢雄偉,剛勁有力。
三節棍又名太祖棍、蟠龍棍,是用三節木棍,中間以鐵環相連,全長七、八尺,兩手可握兩端之棍根部使用,或握中間一節舞花;更可握中間與前端兩節,用另一端抽打;甚至單手握一節,用兩節往前抽打。棍法勇猛,動作潑辣。
俗語說棍為「百兵之主」,是指大棍與齊眉棍而言,且為四大名器之一。
【槊】
槊是一種重兵器,有狼牙槊、棗陽槊、指槊、掌槊、權槊、衡槊等,皆為長兵。
狼牙槊長約六尺,桿端裝有長圓形錘,錘上密排鐵釘八行或六行,形似狼牙,桿下有三棱形鐵鑽,所以得名狼牙槊。而棗陽槊與狼牙槊略同,只是槊頭呈頭形,以鐵製或堅木製。
練槊這種兵器,需要很大的力氣,所以說:「鎲、鈀、錘、槊,力猛之人始能使用。」
【棒】
棒有狼牙棒、行者棒、五花棒、哨棒、杵棒、桿棒等。狼牙棒形似狼牙槊,只是短柄。
行者棒長與頭齊,比較粗,棒的兩端各按一鐵箍或銅箍,與棍法相似。《武備志》載:「棒與棍一也,而棒有殊,今之棍即古之桿棒、白棒也。」
哨棒長約四尺,比齊眉棍短,硬籐製,為古時軍營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桿棒如齊眉棍,但亦短。俗語有「棒齊胸、棍齊眉」之說,但因棒的種類不同,說法各有所異,故不全如此。
【拐】
拐俗稱「拐子」,有大小之分,大拐為單拐,小拐是雙拐。
大拐名「牛心拐」,桿長四、五尺,桿端之上有一橫杙形似牛角,有人稱為「牛角拐」。雙拐有丁字拐、李公拐、蘇勒拐等。丁字拐長約二尺六寸左右,柄上有一橫杙,因形似「丁」字而得名。
李公拐,拐身同丁字拐但較短,形如卜字。其用法複雜,姿勢新穎,動作奇特,有時拄杖一躍而起,如棄岸登舟。
【流星】
流星是一種軟兵器,分為單流星和雙流星。單流星繩索長約一丈五尺,繩端有一小銅錘,形似甜瓜,大如鴨卵,舞動起來如飛龍穿霧、彩鳳撩雲,有時把繩纏繞到自己身上後,猛然一抖,錘則一竄而出,其快如飛,有如天上流星。
雙流星繩長約五尺,兩端各有一小銅錘,是一種較難練的兵器,舞到急處,如疾風驟雨,刻不能停,故有「如插翅飛虎,似過海蛟龍」之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