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測報大躍進 從102秒到30秒


10年前921大地震,芮氏規模高達7.3,是臺灣百年來最大地震,當時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在102秒取得地震資料,今年底測報時間可縮短至30秒,是臺灣地震技術大躍進。

臺灣位處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有感丶無感地震次數達1萬6000次以上,地震發生在地底下,和颱風最大不同的是無法事先掌握,一旦地震發生時,也許很多地方都會感受到震度,但地震發生的地點及相關地震資訊,仍須仰賴氣象局的地震報告。

氣象局在臺灣設了約800多個地震觀則站,因目前地震仍無法預測,地震測報重點都著重在防災角度,希望盡量縮短測報時間,及早掌握地震震央丶規模及震度,可以更早對外發出警報。

雖不能完全免除災害,但氣象局說,至少可以降低災害程度,所以,目前與氣象局有專線連線的約1/8,其他的觀測站平均每4個月收一次資料,提供臺灣工程界丶學術界參考,也是訂定臺灣建築物耐震度的主要依據。

氣象局長辛在勤以921為例,如果當年地震不是發生在半夜,行駛中的鐵路丶捷運很可能都會因鐵軌變形而翻車。

他說,現在軌道運輸不但多了高鐵,捷運也愈來愈多,對於行駛在震央附近的軌道運輸也許無法避免地震災害,但如果能經由即時預警方式,讓後續即將發車的鐵路或捷運暫停運轉,則可挽救不少人的生命。

為強化臺灣地區的地震測報工作,減少地震的災害與威脅,氣象局從1994年開始推動地震速報研發,1997年建置強震速報系統,在現有地震觀測站加裝數據專線,正式將臺灣地區地震測報工作推進至速報階段,經過多年建置,目前共有109個地震觀測站有速報系統,很巧的是,第101個速報觀測站就在臺北101大樓。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以及測報經驗,地震速報系統目前已經穩定運轉,成為臺灣地區發布有感地震的核心系統,也成功測報臺灣地區發生的災害性大地震,其中,1999年921大地震的測報時間是102秒,消防單位在10分鐘內陸續接獲地震相關資訊,行政院也在20分鐘內,成立「中央災害防救中心」,921地震也讓國際間對臺灣的地震速報系統給予好評。

10多年來,氣象局更新儀器設備,逐年縮短地震速報的時間,今年底,臺灣島內芮氏規模大於4的地震,測報時間將縮短為30秒。

地震速報系統針對發生於島內或近海區域的有感地震,在極短時間內初步掌握地震規模丶震央位置及各地震度,並迅速透過網際網路丶行動電話簡訊丶傳真存轉等多重管道,在3分鐘至5分鐘內迅速對外發布完整的地震報告。

氣象局以10年的時間,將地震速報時間縮短了超過1分鐘,是地震測報技術的一大成就,但氣象局並不以此為滿足,氣象局坦言,地震速報時間要從30秒再往前跨一步,難度很高,但科技會持續進步,氣象局的努力也會不斷向前。

臺灣地震預警系統設計的動機主要是基於1986年11月15日規模6.8花蓮地震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地震震央雖然在花蓮,但主要的震災卻因場址效應,發生在120公里外的臺北地區。

地震預警訊息目前在防災應用的思考下,可使用於高速軌道運輸系統丶金融資訊系統丶科學園區高科技生產線丶天然氣管線系統丶核能發電系統以及各類型的維生線系統,乃至於校園。

事實上,氣象局地震速報系統主要作用是防止二次災害,例如火車不進入變形的軌道,同時讓救災人員在最短時間到達災區。

至於地震預警則是希望做到災害性震波還未到達前,爭取更多反應時間,由氣象局經電腦連線,主動通知連線單位,及早停止進行中的運轉或即將開始的運轉,在關鍵的數秒鐘,爭取更多逃生機會及災害發生機率。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