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扇遺風

作者:胡弦 發表:2009-08-12 09:3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赤日炎炎,過秦淮河,一帶粼粼碧波,使人胸中頓生涼意。逛夫子廟,見店舖裡有許多賣扇子者,「輕風四散,泠然自涼」,古人讚扇子的句子從腦際掠過,我不由想起,這座城市,這條河,與扇子特別有緣,許多美妙的詩句與傳說,一直在一扇清風裡流傳,給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幾多清涼。

秦淮河邊有處古渡口遺蹟叫桃葉渡,因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當年曾在此迎娶愛妾桃葉而得名。歷史上詠扇子的詩,有人推漢代班婕妤的〈怨歌行〉為第一,但桃葉的〈答團扇歌〉也毫不遜色:「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與班詩相比可謂異曲同工,交相輝映。

團扇是早期的扇形,在中國卻長盛不衰。在小姐的閨房中,這種扇子一般比較小巧,除了實用價值,還有裝飾作用,比如它是現成的畫布,一把扇子就是一幅畫。但若把扇柄延長,它的裝飾作用更大,就成為儀仗用扇。在秦淮河邊,只有一批最成功的男人,像李煜、韓熙載、朱元璋之類的王侯將相,才使用過這種長柄扇。

女人愛扇子,古代的仕女圖中,手裡有把扇子的很多。但在古代,男人似乎比女人還愛扇子,因為它是風度和威儀的象徵,看看電視上的諸葛亮,無論冬夏,羽毛扇是不離手的。魏晉時期,秦淮河邊的男人是中國最有風度的男人,扇子的功勞不小。那時人們常用的扇子叫麈尾扇,麈是領隊的大鹿,手執麈尾扇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折扇到宋代才流行,有人認為是從朝鮮傳來的,其實不是,最早使用折扇的,也是秦淮河邊的男人。《南齊書》記載,司徒褚淵入朝,就帶了把折扇。但司徒先生卻遭到他的同事劉祥的痛斥,認為他玩折扇是玩物喪志,做不了大事。也許是這種痛斥起了作用,隨後的幾百年間,折扇愣沒流行起來。

那時候的扇子,以竹木絲絹為材料者多,但在晉代,蒲葵扇也流行起來。剛上來,大家不認這種扇子。東晉的謝安有個老鄉帶了五萬把蒲葵扇到南京來賣,不料賣不出去,十分著急,找到謝安。謝安就挑了一把自己用。結果他這麼扇子一搖,士庶爭相購買,扇子價格陡漲。謝是朝廷重臣,又以風雅聞名天下,沒想到他替老鄉推銷扇子也那麼風雅。

但秦淮河邊最著名的扇子,還得數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手裡的那把桃花扇。她為了維護自己的愛情,拒絕權貴逼婚,從樓上跳下,血濺團扇,扇子上的血被人畫成了一枝桃花。團扇本是普通之物,但有了堅貞的愛情和氣節在裡面,就迸射出了奪目的美。

夫子廟的市場裡,有賣這種宮扇的,仍然頗得女孩子喜愛。更得老者青睞的卻是蒲葵扇,街邊、小公園裡,可以見到手執這種扇子的身影。他們對於這條河的掌故,也比年輕人更為熟悉。炎炎夏日,有扇子也就有了清涼,有了對往事的閒話。扇底清風,河水的粼光,古老的故事與傳說,一同成了納涼的好材料。



来源:聯合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