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造型從帽子開始(圖)

作者:蘇省 發表:2009-07-25 13: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人很喜歡吉利的話,所以過年的魚變成吉利的「年年有餘」,結婚時的紅棗、花生、桂圓、蓮子變成吉利的「早生貴子」,皇帝也喜歡聽吉利話,所以才有四方平定巾的出現。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點出了中華的禮儀是束髮戴冠,而異族是披頭散髮。孔子所強調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正說明瞭中國人認為頭髮代表禮教、尊嚴和文明,在中國古代只有奴隸和罪犯會斷發,而剃髮(髡)在漢朝正式成為一種刑罰,子路結纓遇難、正冠而亡的故事,可以說是寧死也要顧及禮儀、規矩和尊嚴,由此觀之,帽子在中國如同配劍一般,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水平才能配戴,這是中華文化與眾不同的內涵。

帽子象徵禮儀、身份和地位

帽子的使用正象徵著禮儀、身份和地位,弄錯場合戴錯帽子是件很失禮的事。「冕」是帝王、諸侯所戴的禮帽,「冠」是卿、大夫等人所戴,《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具備士的道德修養的人才可以戴冠(帽子),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只能戴巾,而「巾」只是包住頭髮的織物。

下面有二則和帽子有關的故事。

在北齊有一位名叫宗道暉的人,平時喜歡頭頂高帽,腳著大木屐。當有官員到來,他都以這身打扮去拜見。拜見時,仰著頭、高舉雙手、跪拜、頭叩到木屐上,一副阿諛奉承之嘴臉。後人便把這種奉承的行為叫做「給人戴高帽」。因為這不合禮儀,顯現出此人內在的道德修為不佳。所以這個辭才成為負面的辭而流傳至今。

清朝的《笑笑錄》中有一則關於「戴高帽」的笑話:有一人將到外地當官,臨行前,去跟恩師告別,老師贈言道:「外地為官不易,應當謹慎一些。」那人說:「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頂,就不會導致意見不一而互相頂撞。」老師生氣地說:「君子以正直之道待人,為甚麼要給人戴高帽子呢?」那人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像老師這樣正直之人,能有幾個?」老師聽了很舒服,點頭說:「你的話也不無道理。」那個人辭行出來,對人家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現在只剩下九十九頂了。」愛聽好聽話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要好好修為自己,不要一不小心被戴上高帽而不自知。

中國傳統巾帽,具豐潤文化內涵

巾是一般市井小民甚至是官員的家居首服,不像「冕」、「冠」有一定的形式,自然而然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巾帽,而中國傳統的一些巾帽都是名人發明並流傳下來,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並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而這裡介紹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巾帽,你會覺得似曾相識,因你可能在古代的戲劇中看到過,當你瞭解了這些巾帽後,或許你也可以去評判這齣戲是否有下功夫去研究古代服飾。

浩然巾

據說此巾為孟浩然所發明。一提到孟浩然就想起了李白寫給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中用「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完整地將「孟夫子」不求功名利祿、隱居山林的形象描寫出來。而「軒」是馬車,「冕」是古代王侯等所戴的禮帽,乘軒戴冕也是古時官員的禮儀,後來被借來指稱官爵。

這兩句說明孟浩然拋棄功名富貴、擺脫世俗羈絆,做了一般人不敢為之事,令許多人嚮往。而他所用的巾帽必是和他的隱居生活有關,戴上了浩然巾,清風一拂,灑脫自得,有一股遺世獨立的感覺。

浩然巾是一種包住髮髻部位然後向下散開,類似於風帽的帽子,正適用於隱居山林的隱者。可遮擋後腦和部分臉部,有保暖及隔絕晨霧的作用,正適合於像詩人孟浩然般的修煉者。如再加上在山林松下撫琴,一副怡然自得、堅定苦修的表情,這畫面正是中國古代離世修行、追尋永恆真理的畫面。

逍遙巾

講到逍遙巾,就不禁讓我想起「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武俠鉅作,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其中黃蓉為求一燈大師治病,必須通過一燈大師四位弟子漁、樵、耕、讀所設的關卡,當郭靖、黃蓉連闖三關,來到第四關時,書生出三個題目考郭靖、黃蓉,必須答對才能見到一燈大師。

而書生的題目有一個是對對聯,他一邊揮扇,一邊指著一排棕櫚,即景說出:「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折迭扇。」前句是將風吹動棕櫚的情形生動寫出,再將它譬喻成好像千手的佛揮著折迭扇,又可雙關為自己就是那位千手佛在搖著折迭扇,隱然自抬身份。

而黃蓉遊目四顧,望見對面有一個荷塘,荷葉已然凋了大半,心中一動,便指著書生頭上戴的逍遙巾對出下聯:「霜凋荷葉,獨腳鬼戴逍遙巾」,下聯也是從荷葉因霜而凋萎即景寫起,再譬喻看起來像只有一隻腳的小鬼學人戴逍遙巾,一副不人不鬼的樣子,又不著痕跡地罵那位戴著逍遙巾的書生是人不人鬼不鬼。

從對聯中得知,宋朝書生常戴逍遙巾,大概因其巾式簡單,就由一長條的巾帛將髮束起,且多餘的巾條垂於後背,隨風飛舞,狀似逍遙不覊,令人嚮往。在有些戲劇中戴逍遙巾,只將頭頂上的頭髮束起,仍有頭髮垂於後,這是錯誤的戴法,古人會將全部的頭髮束起來。

東坡巾

東坡巾,顧名思義是因宋代大詩人蘇軾常戴此巾,故名之。此帽給人高雅的感覺,所以後世文人常喜戴之,而此帽在視覺上富有層次感,讓近代電影電視的劇組人員樂於使用,所以我們現在也常在宋朝以前的戲劇中看到此帽。

東坡巾的形式是「牆外有牆」,外牆較內牆為低。內牆外牆各為一大片布,內牆折成四面後四邊先縫合固定形狀,再縫上相同布料的頂,外牆的長較內牆為短(橫向),內外牆底部縫合在一起,外牆兩末端正好對齊眼眉,之後在帽後內外牆之間的兩側縫上兩條巾帛,翻過外牆,再垂到帽子底部形成飄帶。

明太祖趕走蒙古後,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偉,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四方平定巾

明代創造的四方平定巾正歌誦四海升平、國家一統的盛世景象,因看起來四四方方的也稱為方巾。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甚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太祖聞之大喜,正代表士人 對明朝的期望:「政治安定、四方平定」。



来源:看雜誌第24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