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北海幻想曲--國聖瑪麗島 (圖)

作者:胡蕙寧 發表:2009-07-13 08: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卡勒海岸的海灘總是人來人往,是體驗慵懶生活的好地方。

  
踏上137階旋轉梯可以直登塔頂,英格蘭東北海岸線一覽無遺。

 
聖瑪麗燈塔小博物館告訴你守望海岸線的全貌,看海的日子故事精彩。

  
美得讓人感動的合掌聚落。

 
漲潮時,海水開始淹沒步道,人潮開始撤退,島國即將成形。

 
環塔步道與小島北岩深處的"偷渡港"都有景觀,聖瑪麗小島雖小卻故事滿腹。

 
聖瑪麗島退潮時堤岸相連,接連著英格蘭本土,步行即可前往。

 英國跟臺灣一樣,離島無數風光各異,每踏上一座就像是換上一組新的幻想曲,矗立在英格蘭北海邊的聖瑪麗島(St. Mary's Island)就是一個魅力無窮的小島。

退潮時堤岸相連 漲潮時形成島國

正確來說它並不全是個孤島,當退潮時堤岸相連,這塊小島還是接連著英格蘭本土,人獸步行就可過海上島觀天地。只是到了下午的漲潮時分,島國立即成形,必須孤獨地面對北海浪潮的侵襲。

聖瑪麗島位於東北英格蘭海岸邊,最近的捷運可達市鎮威特立灣,離飛機可以降落的大城市新堡只有約40分鐘的捷運車程。新堡市內的捷運線北上只有2條,相當簡單,搭乘往海岸線的那一條線即可,在威特立灣站之後就可以飽覽北海沿線的風光,包括卡勒海岸(Cullercoats)、泰恩河口(Tynemouth),海味濃厚風雅迷人,與倫敦所屬的英國截然不同。

這整條海岸線是鄰近幾個城市愛海人的聚集地,不管春夏秋冬,總能見到不怕冷的英國人,老少一起跳進北海與水嬉戲。在沙岸上漫步,不但可以親嘗海天景致,偶遇灣頭的岩岸也是談情說愛的好地點。洞穴中觀看北海船隻進出的航行,雲層來去變化莫測,白浪隨風恣意親岸,趣味樂無窮。然而,最無法離眼的沿岸景觀,則是遠近皆美矗立在聖瑪麗島上白傲孤聳的燈塔,陰晴無缺死守在北海岸上。

白色聖瑪麗燈塔 高聳守護海岸線

聖瑪麗燈塔就是聖瑪麗島的標誌,從1898建築完成後一直認真守衛北海上的船隻安全,直到1984年才功成卻身不退。在退潮可登塔的開放時間裏,旅客可購票入內觀看當年的燈塔守望生涯,塔底是小博物館以及遊客中心,踏上137階旋轉梯直登塔頂燈室,不但看得到塔頂內部的遠照燈陳設,英格蘭東北海岸線更是赤裸裸地呈現腳底,一路延伸到天際。

從北海搭船到這片海岸,聖瑪麗燈塔就是親切的表徵,招呼著船員與海客,靠岸的休憩就要到了。退潮時又不風狂浪巨時,聖瑪麗島四周總有英國人帶著孩子在水中撈撿海產,邊玩邊教孩子認識海中生物。附近停車場還有個圈繞起來的野生保護區,旅客可以從石牆窗口對內觀望裡頭的鳥類生禽,牠們來去自由在裡頭孵蛋交配,只有人類不可入內。

聖瑪麗島在英國不只一個,可見這個帶著聖潔之名的名稱多受英國人的喜愛,隨便一找就有4個冒出來;還不只遍佈英國,連到印度都可以在卡那塔卡(Karnataka)找出一個同名同姓的聖瑪麗島來。所以在英國旅遊找地名經常像找擁有封地的公爵一般,名稱之後要帶著可以辨識的正確屬地,像是這裡所述說的聖瑪麗島,就必須標明是泰恩與威爾河區(St Mary's Island, Tyne and Wear)所在,免得天涯海角踏錯島,連結出美麗的錯誤來。

塔島雖小 歷史豐厚

聖瑪麗島追溯古老歷史,一長串滿含著基督教僧侶的傳教史、偷渡血淚、仇家互鬥以及北海岸船浮船沒的痕跡。從中世紀開始,這裡就屹立著一座燈警惕著漁民岸邊有石,也從那時候開始,不管這座燈以什麼材質建造而成,皆稱為聖瑪麗燈(St.Mary's Light),旁邊鄰近的海岸線就直接叫做聖瑪麗灣。

據臆測這裡可能是基督徒早期在英國最早的聚集地,但西元800年,北海維京人入侵摧毀了大部分建設,殘敗狀態延續到1090年左右。之後在小島北端又搭建起一座小教堂,附帶矗立一座小塔,村民傳述說小塔上持續燃燒著燈籠,延續著燈塔的生命,當時近旁有塊已被淹沒的土地,長期被村民與僧侶使用著,直到1800年。小島雖小,故事卻滿腹,在小島北岩深處可是著名的"偷渡港",不知多少冤魂還沒抵達這裡就已葬身大海裡。

此外,一度因為擁有者之名而被稱為巴特斯島(Bates Island)的這座小島,1799年還曾被用來隔離在航行中受到霍亂感染的俄國士兵,他們遠道跨海而來,原是為對抗拿破崙而戰,卻因病客死他鄉,終身葬在這座北海邊的小島上。19世紀中這裡沿岸發展出一排平層屋,專門租給在沿海捕鮭魚的漁民住,當時補鮭魚用的是木樁與補網,漁民需要更多的時間留在岸邊守候,於是旅店、酒館也因之隨後興起。

北英居民最愛 威特立灣岸

要到聖瑪麗島一遊,非得經過威特立灣區(Whitley Bay)不可,有聖瑪麗島的相伴,可以觀海享景天天看燈塔,小島對岸的威特立灣區現在可是附近房價的高檔區。

整個灣區海岸從聖瑪麗島算起,一直延伸到南端的卡勒海岸(Cullercoats),這整條沙岸線是東北民眾最愛的海灘區,有時儘管還是攝氏7、8度左右的氣溫,遛狗、野餐、衝浪、帆航、甚至裸泳就已等不及登灘上場。

威特立灣區估計約有3萬5千名住民,我在那裡也住過約一個月,海風大浪頭高,確實是滿滿海味濃浸生活裡,與地中海岸的暖味可不相同。此地長期受到北英與蘇格蘭外來遊客的喜愛,尤其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那段時光,人們不必搭船或飛機到太遠的南歐去,從內地點的城市直接就來此度假,興榮直到上世紀的80年代。近年來在歐洲小飛機便宜票價的圍剿下,外飛人口增多,當地旅館業大受衝擊,但因交通便利,威特立灣區依然為新堡附近最具潛力的衛星城市。

值得駐腳賞景 卡勒海岸

卡勒海岸(Cullercoats)位在泰恩河口以及威特立灣間,半圓形海灘上總是人來人往,穿梭在小峭壁與岩穴之間,住民與遊客嘻嚷。過去曾是地區的碳採與撈鹽聚集地,該海岸一度因為出口煤炭與海鹽而聞名,直到火車運輸取代海運,最後只剩下捕魚綿延生命,之後加入觀光業為主流盛行。

搭乘新堡捷運線前往該地相當方便,光是經過不必下車就可飽覽海岸線的風光,以及沿岸上非常醒目的石砌教堂。這座捷運站老得可有典故,1882年開張時並非為了捷運,而是英格蘭東北鐵路線中的一個車站,在鐵路線不再經過後才改由捷運公司接收繼續為民服務。

威特立灣比卡勒海岸出名得早,即使2個地點步行就可以連結,捷運也只有一站之隔。事實上考究起來,在1600年之前,卡勒海岸可是完全沒沒無聞的,不管在文獻或是地圖上從來未曾被標示出來過。但海岸的連帶線終究是有生命的,在漁民、鹽業以及貴族屬地的爭權介入下,卡勒海岸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英格蘭東北角值得駐足瀏覽的一個觀光地。

來這裡吹海風、看海草是解除平日繁忙的一大消煩劑,不必太多的行囊,簡行便衣就可前往。逛夠了兒童嬉鬧、大狗慢跑、成人日光浴四躺的沙岸,爬上岩石試試看,不只是前眺衝浪以及百變雲層眷顧著仰頭的景致,低頭的石縫之間也總有殘留貝殼、碎石衝激的驚喜。不管是老眷或青春戀人,到這裡都可以體會一股別有風味的迷人意境。



来源:自由旅遊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