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到中國人在美國企業裡混總是"發達"不起來.有人抱怨種族歧視的存在,有人認為印巴人能夠"爬上去"是因為他們的英語比中國人強...
俺來到美國差不多二十年了,該能算上半個"過來人"了吧,談談我的看法,希望或許能對部分同胞有寫幫助.在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印度人在一般美國大眾的心目中 的形象並不比中國人佔上風.說到英語,他們當中大部分講話並不容易聽得懂.(至少對我如此)所以在溝通能力上,不以為他們比中國人具有先天的優勢.美國的 部分大企業將IT功能挪到印度而非中國,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我與一些美國公司的相關人員談話的印象總結,我認為與在印度的專業人士中能以英文溝通的比 中國的比例高. (新加坡的專業人士能操流利英語者也很多,可他們在北美移居的有多少爬到管理層呢?
那麼,為什麼在這裡的中國人在比例上,往外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很快處於停滯,眼看者印度裔同事變成自己的主管呢?
我在以前的貼子中就此表示過一些看法:與中國人在國內所受的教育有關.
如果注意分析,你會發現來自俄國和來自大中國圈和日本的北美移居人士中有相同之處:大多是技術人員,而且很低的比例進入技術管理層.
我以為上述地區的基礎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紮實,訓練了非常行之有效的對解決技術問題所需的思考邏輯.但大多是基礎性的並且具有很強的實用型傾向:雖然也是以純競爭技巧為基礎的,但培養的思維類型比較適合理工科專業發展.
在美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人相對比例來說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比例少一些.記得在德國與那裡的工程技術人員在酒館內爭論時他們說:你們美國人不懂得如何製造好產品,但很會銷售.(聽,抱怨的不只是中國人! 如果是DNA問題,為什麼中國人/德國人的移民子女卻有完全不同的經歷呢?難道思維邏輯的不同不是教育體系的不同所致嗎?
那麼,如果你已經在中國完成了全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不是就沒什麼可以做的用來彌補挽救的呢?
我說有.首先,你要鼓勵自己積極去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在走廊裡見到對面有同事走來,不要饒開,不要低頭走假做沒看見...要看著他/她們的眼睛,叫出他/她們的名字相互問好.沒的說可以談天氣.
偶爾要在別人不很忙的情況下去談家常:你要知道對方家裡有什麼人,小孩子是否在讀書,然後交流做家長的經驗.你可以向對方請教關於在美居家的經驗.男人們可以適度地談到女孩子...最好你在美國能夠談職業棒球和橄欖球(至少你所在的城市的代表處)
不積極交往的人很容易會被認為是怪人.至少是缺乏人際交往知識經驗和技巧的人(PEOPLE SKILL)這樣的人在任何國家都不適於做管理:管理首先需要管人.
其實,只要你的英語表達能夠做到基本有效,你就可以開始積極參與了.但如果要進入管理層,你的溝通能力要求就更高了.但這與你是哪國人沒有關係:即使是美國 出生的白人也不一定善於詞令,很多人的英文的溝通能力不如外國人.但我們談的不是文學創作能力,是商業英文八股的溝通技巧:能否迅速將一個問題以很短的文 字總結成報告?能否以簡短的電郵說明問題並有效溝通?
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鍛練來達到的.或許你永遠說話帶口音,而且不是那種英國人或法國人的受歡迎的口音,但只要能夠有效溝通,並不妨礙你與其他人交往.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