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职业生涯中的基本技巧系列(一)

发表:2008-09-21 22:2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很多人谈到中国人在美国企业里混总是"发达"不起来.有人抱怨种族歧视的存在,有人认为印巴人能够"爬上去"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比中国人强...

俺来到美国差不多二十年了,该能算上半个"过来人"了吧,谈谈我的看法,希望或许能对部分同胞有写帮助.在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印度人在一般美国大众的心目中 的形象并不比中国人占上风.说到英语,他们当中大部分讲话并不容易听得懂.(至少对我如此)所以在沟通能力上,不以为他们比中国人具有先天的优势.美国的 部分大企业将IT功能挪到印度而非中国,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与一些美国公司的相关人员谈话的印象总结,我认为与在印度的专业人士中能以英文沟通的比 中国的比例高. (新加坡的专业人士能操流利英语者也很多,可他们在北美移居的有多少爬到管理层呢?

那么,为什么在这里的中国人在比例上,往外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很快处于停滞,眼看者印度裔同事变成自己的主管呢?

我在以前的贴子中就此表示过一些看法:与中国人在国内所受的教育有关.

如果注意分析,你会发现来自俄国和来自大中国圈和日本的北美移居人士中有相同之处:大多是技术人员,而且很低的比例进入技术管理层.

我以为上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非常成功的:非常扎实,训练了非常行之有效的对解决技术问题所需的思考逻辑.但大多是基础性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型倾向:虽然也是以纯竞争技巧为基础的,但培养的思维类型比较适合理工科专业发展.

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人相对比例来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比例少一些.记得在德国与那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酒馆内争论时他们说:你们美国人不懂得如何制造好产品,但很会销售.(听,抱怨的不只是中国人! 如果是DNA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德国人的移民子女却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呢?难道思维逻辑的不同不是教育体系的不同所致吗?

那么,如果你已经在中国完成了全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不是就没什么可以做的用来弥补挽救的呢?
我说有.首先,你要鼓励自己积极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在走廊里见到对面有同事走来,不要饶开,不要低头走假做没看见...要看着他/她们的眼睛,叫出他/她们的名字相互问好.没的说可以谈天气.

偶尔要在别人不很忙的情况下去谈家常:你要知道对方家里有什么人,小孩子是否在读书,然后交流做家长的经验.你可以向对方请教关于在美居家的经验.男人们可以适度地谈到女孩子...最好你在美国能够谈职业棒球和橄榄球(至少你所在的城市的代表处)

不积极交往的人很容易会被认为是怪人.至少是缺乏人际交往知识经验和技巧的人(PEOPLE SKILL)这样的人在任何国家都不适于做管理:管理首先需要管人.

其实,只要你的英语表达能够做到基本有效,你就可以开始积极参与了.但如果要进入管理层,你的沟通能力要求就更高了.但这与你是哪国人没有关系:即使是美国 出生的白人也不一定善于词令,很多人的英文的沟通能力不如外国人.但我们谈的不是文学创作能力,是商业英文八股的沟通技巧:能否迅速将一个问题以很短的文 字总结成报告?能否以简短的电邮说明问题并有效沟通?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达到的.或许你永远说话带口音,而且不是那种英国人或法国人的受欢迎的口音,但只要能够有效沟通,并不妨碍你与其他人交往.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