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各級官報是"三姓家奴"不無根據,並且此奴不順,皆為《水滸傳》中"割貓尾巴拌貓飯"的李固之屬。且不論其品行,只說"三姓"之源:
其一,它們該姓"國",因為其資本金及現有資產是為國有,參與《國資法》起初草的專家(如中國政法大學經濟與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先生)明確告訴人們:國有企業"有的在黨的宣傳部門下面"。換言之,儘管是黨控,但未確指為黨產,即首先該姓"國"。
其二,"國有"之謂本從"全民所有"轉化而來,所以它們該姓"民"。除了大名鼎鼎的《人民日報》之外,類似的)還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非紙媒等等,自己告訴公眾姓"民")。
其三,一如劉紀鵬先生所言那句所指實際狀態那樣,官報(媒)又要姓"黨"。
很逗樂子,"三姓家奴"說來說去,就是個"國民黨"了。說起來,這個"國民黨"還真不如臺灣的國民黨,因為好賴不濟,臺灣的國民黨總算比較老實地面對了人民對"黨產"與"國資"的關係質疑了。
看其來,討論國家姓"資"還是姓"社",遠沒有討論官報(媒)姓什麼更具有實際意義和理論啟發作用。
官報(媒)由國資支撐,但究竟賺多少錢,國人從來不得預聞。廣義而言,若把國資比做一個大舞場的話,而經營者及監管者又是演員的話,那麼這個舞場中實在是演員多於觀眾。15年前,操國柄者不由分說,把"全民所有"一詞壓縮為"國有",並且設了什麼"國有資產管理局"的勞什子。後來,看"局"這個玩藝兒實在不靈,又於2002年改"局"為"委",升了一步。但是,升是升了,對外可說這個"委"是個臨時機構。
這一"臨時"不要緊,一下子臨時了五年!
《國資法》出臺後,國資委的名稱與職能都會變,但這不妨礙一些頭腦發熱的體制內經濟學家說"胡話"。他們說,中國國資不是連年盈利嗎?看來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原則以及強硬的私有化主張,要改一改了。因為從2002年8%的國資利潤率到2007年的11.5%,一路攀升,幾與這六年的GDP增長速度呈平行狀態。國資委也作出了相對保守的計算,說2007年底,中央企業盈利達一萬個億。
這一萬個億里面,中央級官報(媒)的盈利份額即貢獻率是多少呢?仍無下文!
體制內或乾脆是與國資體系有密切關係的經濟學家們錯了,因為國資(或狹義到央企)能盈利的原因,絕對不在於經營有方,完全是"傻小子睡涼坑,全憑火力壯"──其一,新的市場准入,國資具有無可爭議的優先權;其二,國資本身就具備官商合一性質,其壟斷性帶有法律效力;其三,在資本自由極度匱乏的中國,國資根本不用擔心資本自由程度,因為它們本身就有一種十分專橫的自由。
這些因素反映在實際生活中,公眾很無奈,從千里遠途火車餐車上的"買茶座"到官方勢力"剿滅"了陝北小石油,比比皆是。至於"愚民"們看不到的呢?首先是新聞出版行業的准入問題:一方面行無法之法,高舉政治利器,打擊任何試圖進入的分利者。不信,你辦一張報紙試試。當然啦,私下裡偷著印黃刊的,官家還一時管不了。另一方面,放開民間准進,就算設上政治卡子,出不了三年、五載,官報(媒)或是被民間吞併了或是自個"賠得掉腚"。
我的評論似有政治傾向,但我更是經濟分析人士,所以在個人視角上看: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政策內含,在經濟方面,就是一個准入壟斷問題。當那些板著臉,要堅持四項乃至100項原則的人們發動聲勢浩大的"打黃掃非"運動之際,實際上是在為中國(大陸的)新"國民黨"服務,為他們淨化軟環境。
好在,市場機制本身是公平的。不是嗎?那些擁有天然的資本自由的國企,有的不也如民企一樣,死在資金鏈條上?所以,時下任國資委大頭頭的李融榮還是比較清醒:過來幾年國資嫌了錢,是因為形勢好,而不是什麼改革改得好的原因。無論如何,官報(媒)還是有繼續忽悠國資法的機會,至少在明年3月份的全國人大又是一次好機會。而問題仍然是,沒有任何機構向公眾公布過官報(媒)國資的利潤額度及其分配狀況。所以,不管官報(媒)忽悠什麼改革,針砭什麼時弊,只不過是莊稼人的一句話──半啞巴治風癱,拿病找病。
質而論之,也實在沒必要跟官報(媒)過不去,正如整個社會道德敗壞了,我們沒法責問那些含辛茹苦的教師那樣。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就處於"半啞巴治風癱"的狀態。
来源:民主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