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經濟趕超德國"的說法,最早還出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達到16.60萬億元,同比增長11.5%"等數據。說道這裡,不能不提一個事情:幾天前筆者出差,火車上遇到一位年輕人,身高、體重、臂展用目測都看得出比筆者強出一大截,然而用這些數據來得出這位青年在健康上超過筆者,那便大錯特錯--這位年輕人是個盲人,乘火車還是坐了我讓出的座位。
並無嘲笑盲人的意思,以此為例,不過是想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單一數字並不能準確反應人體的健康狀況,同樣也不能反映經濟運行的健康程度。以gdp這樣一個並不可靠的數字為標準衡量經濟發展,確實容易產生類似"超英趕美"的經濟神話。
由此聯想到了今年"綠色gdp"的流產。gdp統計由於忽略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成本,不能科學反映經濟運營的健康狀況而被國際專家學者譏之為"黑色gdp",綠色gdp便是針對"黑色gdp"做出的諸多修正。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家統計局曾聯合發布了 "2004年度綠色gdp核算報告"。這一數據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佔當年gdp的3.05%.而今年,本應公布的"2005年度綠色gdp核算報告",卻因故夭折。反對綠色gdp最力的,恰恰又是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同志甚至公開對媒體宣稱"並不存在綠色gdp",這種行為,不僅給本來就處於起步階段的綠色gdp當頭一棒,更否定了統計局自己的工作成績。這種死抱"黑色gdp",打壓"綠色gdp" 的做法,實在有悖於科學發展觀。
科學的發展必然要求可持續的發展。以謀求可持續發展、準確反應經濟運行狀況為目標的綠色gdp固然未必十全十美,但這絕不可以成為死抱"黑色gdp",對抗科學發展觀的理由。
以"黑色gdp"為對象的統計數據,就算是得出"中國經濟趕超德國"的結論,又有什麼意義呢?原因很簡單:德國的環境保護之好,是眾所周知的,綠色產業早就成為德國的支柱,人家的gdp可持續性是很強的。而中國"黑色gdp"的不可持續性也是有共識的,今天超過了,明天又可能會滑下來,到時候,映襯出的差距,恐怕打的正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臉面。
最近審計部門又突然"別出心裁"在搞環境效益審計,這一定令統計部門臉上無光。統計不願做的事,怎麼總是由環保總局、審計部門這些弱勢部門去做?難道就因為那些部門有李金華、潘岳那樣的狠手嗎?問題恐怕還在於認識上,在於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世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