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大學生曾有輕生念頭 理科學生自殺率最高


今年5月初,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高校1000名大學生展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近30年來,大連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柳中權一直關注青少年自殺現象。 「這是一個成熟社會不能杜絕的現象,不該被刻意渲染。」柳中權說,然而,如今這個社會問題亟待全社會關註:近年15歲到34歲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一死因,約佔死亡總人數的26.04%。柳中權呼籲:青少年自殺是一種可以避免的社會問題。關鍵在於引導。「生命教育」需要盡快進入素質教育。

  「象牙塔驕子」緣何輕生者眾?

  2005年4月23日16時,
北京大學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從9樓跳下自殺。她生前在校園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中這樣寫到: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那又為什麼不能夠在此時便終結生命?不用再說生命的價值了。如果人死的時候可以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願望,我也許會許下讓所有人更加快樂吧。人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柳中權說,46%的人對自殺的思考時間不超過5分鐘。從自殺意念的產生到自殺行為的付出,一條鮮活的生命在5分鐘之內便終結了。

  「獨生子女大學生已經變成了如今大學生群體的主流。」柳中權說,這一代特有的依賴、敏感、孤僻等性格特徵決定了一些人一旦離開父母,無助、孤單感便異常強烈,直接導致其極端行為的出現。

  「一不小心,自己馬上就要‘奔三’啦……沒有了以前那種閑來無事,拈花微笑的雅緻;也沒有了一路嚎叫,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志……從某種意義上講,像我這樣在1975至1985年出生的人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的族群。」

  近日,一個網友在網路中發出了這樣一段文字,立刻引起了眾人共鳴,「奔奔族」也隨之成為一個網友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人給奔奔族下了明確的定義:

  一個年齡介於20歲至30歲的全新族群,為網路而生,並佔據著媒體和公眾的視野,是當前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們頂著學業、就業、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壓力,被稱為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最水深火熱的族群。

  「如今的青少年成長正逢E時代。」柳中權說,對於這一代有許多評價:信仰缺失、精神沙漠化……然而,網路盛行之際,溝通能力缺失是青少年面前的最大弊病,直接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自殺成為青少年第一死因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是中國最大的研究自殺預防和干預的官方機構,在1996年開始在國內24個地區做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死亡,還有至少200萬人有過一次以上的自殺未遂。

  「經濟發展中的社會處於文化轉型期,文化失衡造成了部分人群的心理失衡。」柳中權說,由於市場經濟的社會救助體系沒有形成。壓力落到人群的個體之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柳中權所就職的高校便發生過學生自殺事件。自當時起,柳中權開始對「青少年自殺」這一特殊的社會現象進行研究。

  柳中權發現,我國自殺現象與西方學者的研究有很大出入。西方的自殺人群為城市裡的中年男性,男性自殺率是女性的3倍。導致自殺行為的直接誘因包括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長年疾病所累、心理因素、家庭社會人際關係緊張,以及遺傳因素。而我國目前的自殺率達10萬分之23,相關於美國的兩倍。平均每兩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自殺。15歲到34歲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一死因,約佔死亡總人數的26.04%。

  此外,農村人口自殺率高於城市3倍之多。柳中權介紹,目前可查的自殺原因中,58%是服農藥自殺。且婦女比例遠遠高於男性。

  上世紀80年代,阜新第一人民
醫院的一名主任醫師曾經專門研究過自殺者結束生命的地點,並和柳中權專門探討過此項問題。這名主任醫師分析,海濱、風景山區、標誌性高建築物是發生自殺的最頻繁地點。

  為了證實自己的推論,該主任醫師經常在千山一處自殺事件高發的懸崖邊守望,幾年來竟勸退了數名有輕生念頭的本地或外地人。他們專程來到此處景點,為自己選一處「理想的魂歸之所」。

  「西方社會學家研究,自然環境對人們將自殺想法付諸實施產生一定左右。」柳中權說,比如酷暑及嚴寒時節都是自殺高發段,極端的溫度讓人萌發極端念頭。

  「心理救助」系統尚不完善

  「和學生們聊天時發現,他們最常用的一個口頭語就是‘鬱悶’。」柳中權說,長輩人不該將其視作年輕人無病呻吟的表象。事實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突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心理行為障礙率佔16%-25.4%,並且有上升趨勢。

  我國每年的5月25日被確定為「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5月25日,取諧音「我愛我」之意,旨在關注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許多高校都面向學生頻繁開設心理健康諮詢與教育活動。從高校心理諮詢得出的不完全結論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需要社會關注。

  柳中權說,目前可掌握的資料顯示,大學生心理障礙人數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23%,增長到90年代的25%,近來已在30%以上。同時,大學生自殺人數也在近些年呈急劇上升趨勢。

  近年來,高知人群甚至精英人群的自殺更引起全社會矚目。

  今年5月16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名即將畢業的董姓女博士,從校園宿舍樓八層跳下身亡。與其他選擇輕生的博士相比,董博士的離去更讓人驚愕和惋惜。

  6月30日上午,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文某從辦公樓墜下,當場死亡。

  柳中權說,學業和戀愛是大學生自殺的兩大直接誘因。大連醫科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據臨床心理諮詢經驗和一線諮詢結果表明,80%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是由於「兩性」和「婚戀」問題引起的。

  此外,大學生自殺的其他原因還有心理疾病、就業、貧困等等。柳中權說,由於就業面比較狹窄,理科生的自殺率明顯高於文科生。

  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博士等精英人群在求學中還要面臨戀愛、婚姻、家庭生活等現實問題。同時,對學業期望也有非常嚴重的焦慮。儘管學科研究更細更專,學習強度更大,但是在就業時市場卻與學生的預期相去甚遠。柳中權認為,以目前案例分析,高知人群的承受能力日益脆弱,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關注更應該提前。

  我國正在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救援機制,並且首次將心理諮詢和輔導正式列為49所大學的在職教育碩士課程的研究方向,我國高校也將擁有一批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的專業教師。

  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諮詢教師配備數量仍遠遠不足。柳中權說,國際通用標準是每1000人配備一名「心理輔導師」,而我國每5000名高校學生還分配不足一名心理諮詢教師。而且從質量上看,我國的心理諮詢教師還處於政治思想教育水平,與公共心理衛生「醫師」水平相去甚遠。

  「生死教育」應向低齡化發展

  今年六一前夕,共青團大連市委、大連市少工委將編輯出版的1萬冊《踐行「八榮八恥」 養成100個好習慣》一書,作為「六一」兒童節禮物,全部免費贈送給全市城鄉少先隊中隊。書中推薦了社會公德、做人、學習、勞動、運動、飲食等十個方面的 100個好習慣,其中「公德好習慣」的第三位,就教導孩子們要尊重生命,愛惜生命。

  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調查顯示,約2/3的中學生在抗挫折、適應社會能力方面不及格,面對挫折、困難,不知如何解決,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

  柳中權說,我國傳統觀念中,「死亡」與不祥直接聯繫,大多數家長、學校也認為此話題過於沈重不宜與孩子過多交流。事實上,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生死教育」已相當普及。自1960年開始,美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逐步開設了這門課程,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也有不少相關座談、研習。

  「隨著獨生子女佔據社會主流人群,心理健康的培訓應該向低齡化發展。」柳中權說,家長、學校以科學、健康的方式對孩子將生死說「破」,引導孩子愛惜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更極時地促進其健康發展。

  柳中權同時認為,求助輕生者是每一個公司的社會義務——自殺面前旁觀者不該「清」。

  「人們對於自殺現象應該有一種理解的態度,不能給予歧視和偏見。」柳中權說,新聞報導中近年出現幾則「冷酷」的新聞:面對跳樓者的猶豫,一些人甚至鼓動或挑撥,「在輕生者最脆弱的時候,一句簡單的冷嘲熱諷足以成為其結束生命的‘動力’。」


来源:半島晨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