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單純比較國際房價沒有意義。比如,最近一個大房地產商說,他到倫敦一看,類似地段的房價,倫頓比北京高十倍。這話固然不假。但是,英國的人均GDP為三萬多美元,中國才一千多美元。人家在這方面比中國高出將近三十倍。這麼一看,十倍的房價就不算高了。美國勞工統計局的這個研究,好處在於把住房消費在家庭消費中所佔的比例作為基本的評估標準,而且追蹤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為我們作橫向比較提供了便利。
這個研究的基本結論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食物消費在家庭消費中所佔比例會降低,但住房消費所佔的比例會逐漸提高。大城市的住房消費上漲尤快。
1901年,紐約人平均家庭收入僅為675美元(以當時的美元價格計),80%用於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其中,食物消費平均356美元,佔去了44%;住房消費為191美元,佔14%;另外,衣物消費為106美元以上。這樣一來,一個家庭只剩下22美元的可支配性消費資金,只有通過借貸才能維持。那時紐約經濟遠不如現在繁榮,人均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孩子出去當童工乃是慣例,並且一大半的「一家之主」(即男性成人勞動力)是移民,沒有積蓄和特別技能,經濟景觀比當今充滿民工的中國大城市還不如。不過,當時紐約的生活費用也並不太高。比如全美家庭平均的食品消費佔家庭消費的43%,住房消費的比例為 14%,在這兩項上,紐約都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一個百分點。
一百多年後今非昔比。2003年,紐約平均家庭收入為66000美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五萬美元上下)高出33%;家庭消費為50319美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其中食品消費佔家庭消費的14%,即7000美元,還是僅比全國水平(13%)高出一個百分點;但住房消費猛漲,達18919美元,佔家庭消費的38%,比全國平均水平(33%)高出五個百分點。
從歷史的眼光看,經濟發展自然會帶來住房消費在家庭總消費中的比例的猛漲,以及食品消費比例的急劇下跌。二戰以前,美國無所謂以個人住房為主的房地產業,城市老百姓居住環境很差。戰後通過了退伍軍人法案,規定退伍軍人享受優惠住房貸款,許多人到銀行繳一美元定金就拿到了優惠的購房貸款,有所謂「一美元買棟房」之說。在五十年代艾森豪威爾任上,政府大量鼓勵郊區和高速公路的發展,使郊外中產階級獨戶住房小區蓬勃發展。結果,到1960年左右,美國家庭的住房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例超過了食品消費而成為第一大開支。同時,隨著私人車的發展,交通消費也超過了衣物的消費。
可見,住房消費的上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相關。紐約在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住房消費在家庭總消費中所佔的比例,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全美在這方面也提高了10個百分點。一富就說房子貴,確實有經濟規律的因素。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比美國1901年時高,卻比當今的美國低得多,大致相當於美國戰後初期到1960年時的水平吧。單從這個面向看,住房消費在家庭總消費中所佔比例,要高於14%,低於38%,在20-30%之間比較合理。當然,中國國情特殊。一是人口密度太大,一是發展太快。把這兩個因素相加,住房消費在家庭消費中的比例接近當今38%的紐約水平,也不算離譜。
但是,要超出38%這個水平,特別是超出太多,房價就太貴了。畢竟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食品,衣物,交通等生活必需品在家庭消費所佔的比例肯定比美國高。比如,紐約一個年收入66000美元的家庭,僅7000美元就把食品消費打發了,一個月平均才580多美元。北京上海一個三口之家,年收入66000 人民幣,一個月用580 塊購買食品很難打得住。衣物消費所佔的比例更會比美國高出許多。這樣一來,留給住房消費的錢就很少了。
如今紐約家庭平均18919的年住房消費,換算成房價究竟是什麼概念呢?按最傳統的預付20% 本金,三十年貸款的支付方式,只能購買30萬美元左右的住房。即使是這樣,紐約房價太高也成了媒體上吵翻了天的主題。北京上海的家庭,如果年收入六七萬,購買40萬的住房已經接近其消費極限。而那些每平米一萬的住房,供應的應該是年收入達到20萬的家庭。目前中國大城市家庭收入離這個數字還遠。40-30 萬元以下的住房,才適合當下中產之家的消費水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