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錄取通知飛來的時候——在美國選擇大學

作者:樓蘭 發表:2006-04-03 22: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又是美國大學發榜的季節,各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隨著三四月的陽光春風,紛紛飛入了翹首以盼的考生們的家中。打開信箱,閱讀通知,幾家歡樂幾家愁!美國的高等院校數量多種類也多,通常,凡是報名申請了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總能獲得大學的錄取從而進入某高校大門,不必擔心從此與高等教育失之交臂。至於樂與愁的差別,只是在於是否被學生夢想的學校、或者家長青睞的學校、或者社會公認的名校所錄取。

每年到了這高校發榜的季節,總會在華人圈子中引起一陣騷動,家長們或奔走相告或互相打聽,中文報上常見華裔孩子獲獎進名校的報導和自豪父母們寫的「家有兒女初長成」之類教子心得,中文學校等社團也忙著請成功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或家長介紹經驗,連社區文藝演出中都不忘宣布一聲表演舞蹈的某某孩子要去某某名校之類。

前幾天,與一個教育專家朋友談起這些,彼此都同感在華人家長的觀念中還存在一些誤區,影響著孩子們在申報選擇大學時的決定和獲得錄取後的反應。我想,不如給大家講講這幾年我聽到的一些真實故事和與那位朋友談及的一些例子,或許能讓家長們冷靜地思考一下,面對捷報般飛來的錄取通知書,我們應該採取何種態度?

多年前,我和其他華人家長一樣,對美國那些頂尖名校有著近乎迷信的崇拜,聽說誰家的子女進了這類名校就佩服得不得了,恨不得去找人家的家長孩子介紹經驗,並督促自家孩子向人家學習。隨著對美國教育系統和教育理念的瞭解日益加深,而且自家孩子與家長都親身經歷了美國校內外教育的過程,並耳聞目睹眾多各族裔孩子上大學的真實故事後,我如今的觀念已不同以往。

去年,我自己的女兒進了大學,在她申請大學前後約兩年的時間裏,我們當家長的伴隨孩子一步步探索進入大學之門的途徑,對在美國應如何選擇大學更有了切身體會和深刻心得。女兒順利地獲得了她最嚮往的常春籐大學的錄取,入學後的日子也過得平常卻挺開心,這就很令我們家長欣慰。我也明白了,那些貌似神聖的頂尖名校其實沒啥了不起,能進這些學校的也不是什麼「天之驕子」。君不見,一所大學每年就錄取約一兩千學生,全美國一流院校數以百計,每年錄取的學生數以十萬計,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是這成千上萬大學生中的普通一員,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呢?也就看淡了被名校錄取的那份所謂榮耀。

在華人圈子遇到的很多朋友或熟人的子女也都是名牌大學的學生。物以稀為貴,既然名校學生抬頭不見低頭見,這種優秀生進好學校的事例也就失去了特殊性,沒啥金貴不值得吹噓了。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家長親友,都應以平常心來對待。

今年此時,又有很多孩子金榜題名,並面對在若干錄取學校中挑選一所的抉擇。而家長們的反應往往比孩子本人更熱烈而多樣化,有的喜悅難耐到處宣揚,有的榜上有名仍不滿意,有的表面謙虛內心得意,有的故作神秘,也有的難以啟齒,還有的嫌葡萄酸……

在與那位教育專家朋友交談時,我們都覺得,此時家長們與其陶醉於孩子被多少所大學錄取的榮耀中,不如踏實地對各學校情況做些調研,協助孩子選定最終要去的學校。我們兩人自十多年前一塊搞中文學校起就相識,互相交流最多的就是教育議題。他在美國獲得教育學博士,現任職於州教育局,近年來正研創一套「家庭教育模式」,旨在讓家庭配合學校教育來培養孩子全面發展,這與我從事的推動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三位一體培養新一代的工作不謀而合。他的兒子與我女兒同屆,也是去年進了大學,因此我們無論對廣義的教育理念還是個人教子心得都有很多共同語言。

他提到,他去年曾應邀到一所中文學校給家長們講講,那時該中文學校所在的鎮高中剛有四名畢業生獲得哈佛大學早錄取通知,其中有兩名華裔,被地方中文媒體大肆宣揚,似乎成了當地華人社區的榮耀。在他發言之前,就有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家長夫婦同登臺,津津樂道其教子入名校經驗。他看看那氣氛說:「你們今天請我來講,恐怕是請錯人了。」

他一直對把個例作為效仿楷模的做法不以為然,也認為《哈佛女孩》之類以個別優秀典型為素材的書籍只能作為閱讀材料,而非教育子女的藍本。然而,從中國到海外的很多華人,卻恰恰背道而馳,熱衷於為孩子找到具體學習榜樣,甚至原封照搬別人的教子模式,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我們倆也有共識:要想對廣大家長和孩子具有普遍教育性參考性,需要從理解教育目的和理念著手,在美國更要強調個性化培養,申報選擇大學也要根據學生的志向而非學校的名氣。

我講起有個華人女孩今年獲得某常春籐大學的早錄取,但她的家長仍讓她繼續申報哈佛等另外兩所名校,後來這兩所學校卻都沒有錄取她。通過與這個女孩本人交談,我瞭解到其實她首選的夢想學校就是早錄取的那所,而並不喜歡哈佛等其他學校,因此後來報名時並沒認真對待,「反正它們錄取了我也不會去!」

那位教育家朋友認為,這個女孩雖然有自己的主見,但她屈從於家長的壓力而浪費時間精力多報了兩所學校,也反映出性格上還有弱點。至於家長的意圖,大概認為若獲得多幾所名校錄取後可以標榜「拒絕哈佛」而顯得更加榮耀,這種思潮在華人圈裡很常見。他自己的兒子去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早錄取,當時也有同事鼓動他再讓兒子報哈佛等試試,即便不去,也多一層榮譽。而他一提此事就遭到兒子拒絕:「既然我根本不想去其他學校,為何要多花自己和他人的精力,而且去佔用別人的名額?」他這兒子曾是我教過的中文學校學生,看著他從一個愛讀書卻不太喜歡交際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性格開朗、有主見、生理心理全面發展的少年,無需SAT滿分和第一名的成績,憑藉他在講演稿競賽中脫穎而出從而在高中畢業典禮上發言等領袖能力表現,以及獲得全美少年體操全能第六從而入選少年奧林匹克隊的體育特長,順利地進入他所嚮往的名校。

有些人說,美國的名牌大學招生時特別歧視亞裔男生,這個男孩就對此不以為然,並以自己的表現作出了證明。其實,那些自以為優秀卻被某些名校拒之門外的男生,往往除了成績拔尖外在其他方面缺乏明顯優勢,尤其在個性暨領袖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越是頂尖的一流大學,越標榜是培養「領袖人才」而非「技術人才」的,在招生時必然重視這些素質。

具有領袖能力,並不一定意味著要處處當頭兒,而是能較好地掌握社交溝通、團隊協作、組織管理、制定目標、做出決定等多樣技能,也是心理上比較成熟的一種標誌。有一個華人女孩就展現了很強的領袖能力,在高中組織過若干次募捐活動,而在選報大學時也顯示出目標明確決心果斷的特性。她根據自己的志向申報了賓州大學的國際關係與經濟雙學位計畫並獲得早錄取,她也拒絕了家長讓她報哈佛等學校的提議。這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認為:「哈佛可能是平均來說最好的大學,但在我最喜歡的專業上卻不那麼強,因此不是最適合我的學校。」這樣有主見敢決定的學生,將來會是領袖型人才。

然而,很多孩子在申請大學時還沒有明確的專業取向,這並不奇怪,因為二十歲前後仍是身體、心理、感情都在成長成熟的時期,興趣愛好志向也會發生變化。 美國的大學也允許學生多次選擇和改變,有兩年時間決定專業。對於拿不準主意的孩子,家長們要鼓勵他們多瞭解大學和專業,並帶他們參觀校園,讓孩子發覺適合 自己的環境,而最好別把家長自己對學校和專業的期望強加給子女。仍然有不少華人家長,自己對美國大學缺乏瞭解,光會督促孩子慕名而報。不乏有人拿著大學排 行榜,讓孩子幾乎挨著次序報名,這是最愚蠢的做法。

也有些華人家長正相反,對美國大學毫無瞭解,對孩子選擇學校不聞不問。去年,我問一位老友的兒子入了哪所大學,他挺謙虛地說不是啥名校,都是孩子自己按興趣報名的,他們家長一點沒過問。當得知那男孩的志向是學金融商業時,我告訴那老兄,他兒子去讀的那所學校可是在全美本科商學院中排行前五的,他居然很吃驚。我說你怎麼連孩子要去的學校到底如何都沒瞭解清楚呢?這種現象也並不個別,有些華人孩子(男孩為多)在申報大學時完全拒絕家長的過問,家長根本不知道他們報了哪些學校,更不瞭解這些學校的情況。這些孩子有獨立主見是可喜的,但在選擇大學這樣的人生重大關頭卻不願與家長溝通,也反映出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方式中的問題。

很多有頭腦的孩子認為老中家長不瞭解美國大學情況,讓他們出主意還不夠添亂的。不可否認,不少老中家長印象中的名校就是「常春籐」加MIT、斯坦福那麼一二十所,這太狹隘了。頂尖大學排行榜上的這些綜合性大學的強項其實主要在於研究所教育和研究成果,而非本科教學。倒是很多隻設本科的文理學院及一些專科較強的大學在大學本科教學上更勝一籌,因此所謂「名校」的範圍也寬廣得多。家有子女要上大學的家長,應該通過各學校網站及其他資源多關心大學的全面情況,而不能只拿「高校排行榜」當參照物,連自家孩子選擇併進了著名學校還不知道。如果孩子們自有主見,在申報大學時把家長撂在一邊,家長們也應該對孩子選報的特別是決定要去的學校進行一些瞭解,起碼得弄清楚自己掏錢包交的學費是送到什麼地方去了吧?

在美國,申報大學的數目通常在七八所之列,報得多了白花精力和錢財,對錄取率並無幫助,反而顯得考生缺乏主見,還增加人家學校的工作量。有些學生是被家長逼著多報學校的,如果報了近二十所學校,獲得十餘所錄取,而這廣種廣收有什麼可得意的呢?

總算盼到大學發榜了!當孩子收到若干學校的錄取通知時,需要最後抉擇去哪一家。有些人很容易選擇,我女兒去年一收到她最中意的大學的錄取書,就馬上對其他學校不屑一顧。但也有人猶豫不決,申報太多、錄取太多的弊病此時再次顯露出來。美國人通常講實惠,哪個學校給予獎助學金多就去哪裡。我有不少美國同事朋友自己或子女就是從經濟實利考量而放棄了名校的,後來人家照樣幹得很出色。有調查顯示,那些被名校錄取但因各種原因沒有去名校的人,幾十年後的成就和名校畢業生沒有區別。所以每個人本身的素質是最重要的,上什麼學校只是外因。但不少華人家長卻以為學校的名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若為省錢而放棄名校,還會被人指責。這種追求名譽的風氣誤導了不少人的決定。有些學生和家長面對多種選擇挑花了眼,做出了不明智的決定,樂極生悲,得到沉痛教訓,也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前途。

有個華裔女生曾被西北大學醫學院計畫錄取,可以從本科直接讀完醫學院畢業,而且上醫學院是她的志向,西北大學離她家也較近。這本來是完美結果,但她同時也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其他學校的錄取通知,這錦上添花卻讓女孩和家長們舉棋不定。雖然西北大學已屬一流名校,家長還是覺得MIT的名聲更響亮,主張孩子先拿個MIT的本科學士再回來讀西北的醫學院,就有了雙重名校的招牌。這孩子到了MIT之後,同學們聽說她放棄了西北醫學院,都覺得不可思議:「你難道不知道,被這樣的醫學院計畫接收比MIT的普通錄取難得多嗎?」內心遺憾加上無法適應學業的壓力和環境,使她成績一直上不去,心情也不愉快,如果以這種不良成績從本科畢業,將來都無望進入西北等醫學院。僅僅為了名牌榮譽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這教訓夠家長孩子懊悔終生!

我的一個好友的女兒也是去年進了MIT。當初她已經被麻州烏斯特理工學院(WPI)早錄取,並給予每年二萬五的學業優異獎學金,但後來又收到MIT的錄取通知。WPI名氣雖不大,卻是理工學院中很不錯的一所,而且那孩子喜歡上了那裡的專業與環境。MIT雖然鼎鼎大名,卻也並非孩子首選的夢想學校。母女倆合計後,從經濟利益和學習壓力等考慮,本來準備放棄MIT了。但禁不住不少華人朋友們使勁鼓動,最後還是選了MIT。這朋友說:「好像我們不選MIT就是傻瓜一樣,家長還得背上捨不得付學費而耽誤孩子前途的名聲。」孩子入校後,母親還是很擔心,因為在MIT的輝煌招牌後面,有著太多的學生被壓垮的故事,她感覺如果自己的女兒像上例中的孩子那樣成為名校犧牲品,那真後悔死了:「我們不在乎什麼名校不名校,我希望孩子首先生活得快樂!」她告誡孩子不必在學業上爭強好勝,注意全面發展。雖然學校的學習壓力確實不輕,但由於有家長的安慰,那女孩沒有什麼思想負擔,反而能適應環境,學習得不錯,還參加了若干有趣的活動項目,春假時剛跟同學們從南美洲的海島考察回來。

就在前不久,MIT有個中國男學生自殺身亡,緊接著有不少學生休學退學。因為該校幾乎年年出現學生自殺事故,校方對有關苗頭特別敏感,學生因為壓力憂鬱等尋求診治,就會被要求先回家養好了再來。與朋友女兒同屆同宿舍的一個美國女生也因此而消失了。

最近我女兒就讀的學校也發生了學生自殺案,我們趕緊安慰女兒:「學習悠著點,交友廣泛點,有空多玩點,不要求你門門都得A,只盼你快快樂樂把家歸!」還好,這學校是女兒自己嚮往並選擇的,也確實符合她的特點,因此她過得還挺快活。

講述大學生因壓力而病態或輕生的事例,並非聳人聽聞,因為這種事情每年都發生很多起,而且越是名牌學校壓力越大事故也越多,在華人朋友熟人種也有實際例子。紐約大學(NYU)曾在一年之內發生五六起學生墜樓慘案。從全美國來看,這些案例的當事人中少數族裔、外國學生以及性格孤僻內向者比例很高,因為文化衝擊和不善發泄壓力等造成這些群體的心理素質弱勢。亞裔也屬於被各校重視的高危群體,因為亞裔學生本人、家庭、社區習慣於高學業期待,如果達不到好成績,就會感到丟失臉面,加上很多亞裔學生個性較內向,容易變得憂鬱悲觀。家長們萬萬不可只鼓勵孩子學習上進,而不注意他們的壓力負荷量和情緒變化,該解放時,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放棄名譽而保全健康人格。

有個華人孩子本來進了斯坦福大學,但功課壓力太大無法適應,轉到布朗大學後,仍然不能跟上學業進程而心情沮喪,最後轉學到了州立大學,總算如魚得水,壓力疏解了,心情歡快了,成了學習優秀的學生。這個學生及其家長還是明智的,以及時轉學排除了隱患。而那些想不開走絕路的學生們,是否沒有勇氣做出急流勇退放棄名校的選擇,才成為追求名譽的無謂犧牲品了呢?

進入大學,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關頭,也是孩子們從少兒長成大人的時期,人的心理成熟也處於一個躍變期。如果此時給予他們自己做出重大決定的機會,他們會因此而有自信心成就感從而迅速成熟起來。但如果還把他們庇護在家長的羽翼下,剝奪他們自己做主的權利,可能對他們的自信自尊產生無形的打擊,心理創傷嚴重的會令他們一輩子優柔寡斷不會自己拿主意。因此,對於選擇大學和專業,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們作為大人的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何去何從,爹媽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而不可作為主導。很多父母幫著拿主意,對孩子的升學作文指手畫腳,對申報的學校左挑右撿,出發點是怕孩子做不完美或選擇錯誤,但實際上卻往往是幫倒忙添亂,反而耽誤時間耗費精力。

從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來看,哪怕孩子的選擇並不正確,起碼「由自己做主」是正面的經歷,而體驗一些錯誤和教訓對年輕人的成長未嘗不是好事。許多例子說明,如果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哪怕後來發現學校或專業選擇錯了,他們也會努力想辦法去彌補。但如果是家長代之做的決定,他們就會把失敗歸罪於家長,或者在壓力下崩潰,或者破罐破摔,或者為向家長交差而勉強學完,或者與家長搞僵關係。如果家長用不給付學費等強制手段逼迫孩子屈從自己,就更不明智。出於怕孩子犯錯誤的好意,自己卻犯下更大的錯誤。也有些孩子此時還沒有自己的主見,需要依賴家長拿主意來決定最終學校的話,家長可別以為這些孩子「聽話」而高興,這說明他們的心裏素質、個性和領袖能力還有弱點,也反映家長的教育引導方式有問題。

大學的功課是要由孩子們去完成的,家長無法包辦代替;那麼,在選擇學校做決定的問題上,家長既不可不聞不問也不要包辦代替,更不要把進名校看作往臉上貼金的事。眼看每年都有朋友熟人同事們的子女被大學錄取,無論進的是一流大學還是普通院校甚至社區學院,我都同樣為他們祝賀!

上大學並非人生終極目標,只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階段。實現被名校錄取的願望,並不能保證將來的人生一定成功。因此,那種把進入名校列為奮鬥目標的觀念,以及為此目的而作的講座、書籍、經驗介紹等等,從出發點上就引導錯了。難怪有些青年人,從名牌大學畢業後,把畢業證書扔給家長交差,自己算完成了爹媽派給的任務,而不想再繼續上進了。培養一個懂得一生奮鬥的合格的「人」,比培養一個掛著名校牌子的「人才」更重要!

我遇到過一位臺灣家長,人人都誇他的三個子女個個優秀,全都畢業於常春籐名校,如今都是職業精英階層。但深聊下來,發現他家三兄妹都已經三四十歲,卻沒一個結婚的,可見其社交技能和其他能力有所欠缺。老爸嘴上雖說理解孩子們的獨身主義,但難道心裏沒有苦衷麼?為子女收到名校錄取通知而陶醉的家長們,也不妨設想一下孩子們更遠的人生。

在這大學錄取通知飛來的春天,為所有被錄取的孩子們高興和祝福!也希望你們選擇最理想最合適的學校度過人生的黃金年華--大學生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