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用的政策東風。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借用了「先富起來」的政策東風。
二、啟動資金少得可憐。
大部分人當初都是一窮二白,雙手空空。啟動資金多者一、兩千元,少則幾百元。這些錢,在當初已經是「巨款」,憑的是一股「誓死一博」的理念。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5人,當初就是賣了手錶、自行車湊得了區區數百元,開始了養殖事業。
三、這些先驅多為個體、私營企業的小老闆。
據內地權威機構統計,富翁「出身」全民所有制的約佔0.4%,「出身」集體所有制的約佔3.4%,「出身」個體工商和私營企業的佔據了96%。
四、由「出身」決定,這批人員的文化水準普遍較低。
1994年有統計數字表明,當時的30位億萬富翁中,70%的出身農民,70%的只有小學文化。
五、發家速度極快。
這個群體的另一個特點是發家速度極快,多數隻用了10年,甚至更短,只有幾年!縱橫比較,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富翁,積攢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平均要幾十年;而西方社會和海外華人,則更是要三代人以上。
總結來看,這些億萬富翁「發家的秘訣」是:最具市場經濟的意識,在競爭尚不充分的階段,最先抓住了巨大的機會。他們充分利用了內地體制轉軌的條件,在土地、房地產、有價證卷等經濟要素規律成形之前,利用開發前後的價格差、時間差賺足了大筆金錢。少部分人是經營「奇才」,在利用發明專利的過程中,贏得了市場。最關鍵的一條,他們在關鍵時刻都利用了銀行這個金融機構,「借錢下蛋」。資料顯示,1992年全國商品房投資比1991年增加一倍,其中三分之一是銀行貸款。相當一部分人利用貸款炒地產、房產、一夜之間就可以賺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這可以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數千萬平方米的空置住房的資金,多數是銀行貸款來證實。這裡面也有如今成功的人,但是使用貸款迅速發達是不爭的事實。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