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科夫斯基博士認為法國同德國一起,一直是推動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主力軍,但是因為其民眾在公投中拒絕接受歐洲憲法,法國在歐盟中的影響力和地位受到削弱。
「雖然對華武器解禁的決定還是會由歐盟25個成員國下,但是(公投結果)會使得法國所支持的解除禁運的努力難免會連帶受到打擊,」博科夫斯基博士說。
不同的法國人為了不同的原因對歐洲憲法說「不」
歐洲政策中心主任斯坦利.克羅斯科(StanleyCrossick)解釋說大多數拒絕接受歐洲憲法的法國人並非拒絕歐盟,不謀而合反對歐盟的極左派和極右派在法國佔到不到總人口的30%。這些對歐洲憲法說「不」的法國人為了眾多不同的原因而投了否決票,包括表達他們對法國總統希拉克的反對,反土耳其加入歐盟,反對全球化,反政治精英,或是擔心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影響力會逐漸消退等等。這些原因中也不乏誤解,比如很多人反對條約是因為他們認為歐洲憲法過於「自由化」,「不考慮人民的社會利益」。
「事實上,條約所規定的第三部分條款主要是歐盟已有的條約中對這一部分的肯定,所以有沒有歐洲憲法,這些條款已經在現實中運作著。」克羅斯科說,「還有,一些法國人害怕接受歐洲憲法會削弱法國的影響力。事實上,拒絕接受歐洲憲法才真的削弱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影響力。至於說反土耳其,土耳其是否准入同歐洲憲法沒什麼關係。」
歷史上有追求社會平等傾向的法國人不顧希拉克總統的公開呼籲在這次公投中多數投了反對票,這不能不說是對法國精英階層的一場反叛。在法國,55%的投票者對歐洲憲法說「不」,然而90%法國議員投票接受歐洲憲法。
「歐洲的精英不同程度上同人民都失去了接觸,而在法國尤其如此。」克羅斯科說,「歐洲的精英們在他們本國的民眾心中都不再可信。」
2004年秋天,Eurobarometer在25個歐盟成員國所作的民意測驗表明,50%的歐洲人更信任歐盟機構,38%信任本國議會,34%信任本國政府,17%信任本國政黨。在歐洲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精英與大眾的鴻溝在美國攻打伊拉克問題上曾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95%的西班牙公眾反對伊拉克戰爭,但是馬德里和羅馬的精英們卻對大眾的反對不屑一顧。
從法國公眾的角度來講,在伊拉克問題上,雖然法國政府和公眾激烈反對,但是既沒有攔住美國的戰車,又沒有說動美國的親密盟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在內的 「舊歐洲」,到東歐地區新加入北約、急於向美國示好的所謂「新歐洲」國家,加入法國領導的「反伊戰」運動。這使得法國民眾對法國在歐洲以至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對法國精英所倡導的「歐洲發出統一的政治聲音」之類的理想發生深刻的懷疑。
希拉克政府看到公眾似乎將接受歐洲憲法,於是「假仁假意」地舉行公投以表明其「將法國民意帶入政策決策的誠意」,但是萬沒想到,風向不對,點起公投這把火,反而燒了自己的眉毛。
克羅斯科批評希拉克沒有接受當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問題上的教訓,以為公眾會同意他的說法而選擇公投方法,這樣的選擇本來是完全不必要的,而挫折本可以被避免。
「法國政府對歐洲的未來的確有一個戰略眼光(vision),但是卻沒有成功地解釋這一憲法將帶給公眾的福祉。法國公眾目前更關心的是失業問題和一週工作35小時,」博科夫斯基博士說。
博科夫斯基博士是德國公民。他承認說:「感謝上帝德國政府沒有問自己的人民進行公投,而是由自己的議會來託管這一問題的決定,因為我非常肯定(如果給與公投的選擇權),德國人會像法國人一樣拒絕接受歐洲憲法。」
美歐的「中國理念」和中美的「歐洲理想」
當歐洲憲法被提上日程,美國的一些保守人士開始敲起邊鼓。美國立法交流委員會(American Legislative Exchange Council)的歐盟項目主任薩莉.麥克納馬拉(Sally McNamara)就在「一部糟糕的憲法:對美國糟糕,對歐洲糟糕」一文中譴責歐洲憲法,因為「對於在歐洲做生意的美國公司來講,歐洲憲法意味著更多的政府干預」。美國像麥克納馬拉這樣的保守人士更為害怕的一點是歐洲更統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會阻擋像美國的盟友英國這樣的國家加入美國的軍事行動。
「美國和歐洲的確對中國的『戰略理念(Vision)』問題上有本質的分歧。」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國項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歐洲對中國的接觸政策幾乎是平等接觸;而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則更強調接觸的『管理性』,接觸中國是為了管理中國。美國至今仍然拿不出一個戰略決定,到底是同中國是合作還是競爭。事實是在太平洋地區,和平崛起的中國在軍事上無論伸展的幅度多小,都會碰到美國的牆壁。這包括臺灣問題,美日軍事同盟和石油海運通道的問題。而對於歐洲來講,中國的安全實力擴展多少並不直接影響歐洲,因此不像美國,歐洲對中國沒有什麼戰略顧忌。」
孔哲文認為華盛頓似乎還對21世紀歐洲對美國的重要性呈「懵懂狀態」。
「中歐經濟上自然發展而沒有戰略利益衝突。如果美國和歐洲關係密切,歐洲就必然顧及大西洋關係,不敢同中國過於接近;而美國在政治上越遠離歐洲,歐洲就會越自然地、迅速地和中國接近。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孔哲文說。
歐洲政策中心的創辦人克羅斯科說,「一直到布希總統為止,美國以往的歷屆總統都認為,不管有什麼負面的問題,一個強大的歐洲都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然而現在的華盛頓看起來對這一問題看法不一,分歧很多。」
孔哲文認為歐洲憲法的通過將幫助歐洲形成更反映自己真實利益的對華「戰略理念」。
「歐洲如果沒有政治和安全政策的進一步整合,那就很難形成對中國的一個統一的戰略立場,從而會依重經濟關係。一個更團結的歐洲將形成對中國更強有力的接觸政策,」孔哲文說。
歐洲憲法的通過會改變歐盟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目前的以集體同意為主的決策機制,轉為少數服從多數。
「歐洲憲法的通過會加強歐洲外交和安全政策一體化,也會加強歐盟在外部世界的代表性,而這一過程無疑會加強歐盟成員國的防務合作,包括武器購買,」克羅斯科說。他不同意博科夫斯基的結論,認為「歐洲憲法的通過與否並不直接影響歐洲同中國的關係,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決定應當不會被影響」。
兩位歐洲問題專家克羅斯科和博科夫斯基都認為歐洲憲法通過、或者一個更強大和團結的歐洲會帶來更高一浪的貿易保護主義。
「法國的企業希望看到在貿易事務上更強大的歐洲,以及政治上更強大的歐洲,因為這二者是緊密相連的。他們想得到保護,但是不一定希望發展保護主義。我懷疑法國的紡織品上會投票選擇歐洲憲法的通過,」克羅斯科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他也不同意歐洲憲法的通過會帶來歐盟對於企業更多干預的說法,稱在歐洲做生意的美國公司大多與歐洲公司看法一致:那就是新條約不會增加而是減少政府干預。
法國人打掉了歐洲的政治未來?
到目前為止,九個國家批准了歐洲憲法,這意味著2億5千萬人口接受歐洲憲法,這一數字代表一半的歐洲人口。但是法國公投對歐洲憲法的拒絕讓很多人懷疑這一條約是否會過早夭折,至少它帶給荷蘭和英國的衝擊波不可低估。
博科夫斯基認為現在對歐洲憲法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因為「歐盟不僅僅是法國」,還要看看其他國家如何投票。歐洲憲法在法國栽的這一個大跟頭同憲法本身無關,而是同法國國內政治有關,這一現實讓支持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人士心裏涼了半截。他預計荷蘭也會拒絕接受歐洲憲法。
克羅斯科則認為歐洲憲法不能有效地被修改,來求得反對國回心轉意。
「未來依靠很多因素,包括其他國家發生什麼,法國明年的情緒,歐洲憲法問題如何被操作,到什麼程度各國領導人準備好來糾正錯誤,回到正途。法國和荷蘭的公投雖然在憲法上都不具有約束力,但是目前看起來還不大可能進行第二次公投。」克羅斯科對《華盛頓觀察》週刊最後說,「無疑法國一直希望歐洲(強大統一)能夠擋住一意孤行的美國。這次公投法國人偏偏不支持接受歐洲憲法。法國人不能夠也並沒有在變成孤立主義者,但是他們現在是迷了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