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回國原因探析: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

發表:2005-03-24 15: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留學日本:日本政府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接納10萬留學生的計畫,據資料表明,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總數佔全部留學生的60%。數以萬計的上海人奔赴日本留學,在當時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

  採訪對象:周加華

  年齡:48歲

  留學地點:日本

  現在職業:畫家

  留學日本印象: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

  最大感受:文化差異

  回國理由:創作地道中國味道的繪畫

  早在1988年6月,32歲的周加華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那裡的一年多時間裏,創作了一系列以「敦煌」為題材的油畫,在日本引起了轟動,知名畫廊紛紛邀請他舉辦個人畫展,日本《讀賣新聞》、各地電視臺都相繼報導。

  在日本期間,周加華除了舉辦了7次個人畫展以外,還考察了東京一些美術館及畫廊的運作情況,這為他後來成為中國藝術界成功的策展人奠定了基礎。當時,他以《中國美術報》記者的身份採訪了日本當代美術大師平山郁夫,在深入的交談中,積累了不少對中日文化的走向與差異的心得。

  「那個年代,日本十分流行根據井上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敦煌》,還有日本畫壇大師級人物──平山郁夫所倡導的,並聯合日本實業界共同努力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敦煌遺蹟保護運動。我當時的心情,豈『震驚』二字可以形容!我想到近幾十年來,我國古文化的保護狀況,覺得困惑而心傷。別人比我們自己更緊張和重視我們的敦煌!」

  於是,周加華停止在語言學校的學習,也不像一般的留學生那樣為生存而打工,在家人的經濟支柱下,他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敦煌主題的繪畫中。在日本的一年多,他筆下誕生了近百件敦煌作品。

  周加華說;在日本,處處都是中國文化的影子。無論是日本人日常起居的禮儀,從上至下從右而左的書寫習慣,還是和服的設計風格,或者是一些古老的建築,都讓他由衷感嘆:日本比中國更像中國。而中國,則失去了對古老文化的某種堅持,在學習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時,失去了對漢文化的自信。

  周加華認為,日本是一個善於接受外來文化的國度。日本常常是幾種文化、幾種主義並存。歷史上,他們受中國漢文化、唐文化的影響極深,後來又積極學習西方文明。雖然外來文化像潮水一樣湧到了日本,但它固有的文化結構卻絲毫沒有被衝垮。當優秀的異國文化進入日本,總在不知不覺中被演繹為日本本土的文化樣式。

  1990年回國後,周加華的畫像語匯趨於穩定,雖然仍以西洋油畫為載體,但表現的卻是地道的中國味道,「融合」是日本之行給周加華所帶來的重要啟示。

  回國後,周加華每每感嘆國內的城市建設,是一場對中國傳統美學的背叛,和對西方藝術文明的「東施效顰」,並毫不留情地將城市裡不斷樹立起的洋雕塑稱之為「視覺垃圾」。現在的周加華,在一家裝潢豪華而現代的企業裡擔任藝術總監,卻依然堅持著多年來穿布鞋和中式長襟布衫的習慣。「歷史傳承至今的任何經典文化遺產,一定是根植於自身文化土壤而滋養的結果。這其中也包含了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吸收,要審慎的選擇,合理的消化。中國從來不缺少文化寶藏,而是自信。強化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放眼國際社會,唯我是用。」

  中國有最好的中國菜

  留學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留美」成了「留學」的代名詞。很長時間,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當中,留美學生佔據了龐大的比例。中國留學生將追求、人生、情感、幸福和痛苦都留在了那片名叫美利堅的土地上。

  採訪對象:Emma Zhang

  年齡:28歲

  留學地點:美國

  現在職業:律師

  留學美國印象:乾淨、誠信、自由

  最大感受:環境差異

  回國原因:人脈、食物

  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學院的上海女孩Emma,在工作一年後,去了美國最好的法律學校之一: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法學院,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位獲得該校獎學金的學生。一般而言,去美國讀法律這樣的熱門學科是沒有獎學金的,外國學生更加不可能拿到。而優秀的Emma幸運地獲得了這樣的機會。因此當去美領館簽證面試時,不到2分鐘就被批下了簽證。

  回想起2000年剛到美國的日子,Emma最大的體會就是「乾淨」──美國的水都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水果不削皮也可以吃,從不用擔心農藥超標或者「致癌保鮮劑」。

  「在美國,至少連續兩個星期不用擦皮鞋,襯衫穿一天領子也不會髒。地上可以隨便坐,空氣是甜甜的,到處是花園。」

  回國後的Emma一下飛機就幾乎不能呼吸,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吸塵器。「我一回到上海就生病,因為在國外呆的時間長了,免疫力就會下降,相比之下,國外太乾淨了。」

  Emma說,一般美國人比中國人更懂得享受生活,他們的生活態度不急不躁,日常節奏也比國內緩慢。Emma如今所在的國內律師事務所,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Emma認為,美國人得以享受輕鬆的生活節奏,與他們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有關。在美國,教堂經常免費發放食物給窮人吃,「而且食物的質量還相當不錯,讓人感覺即使窮人在這裡也同樣受到尊重」。

  美國崇尚著一種「誠信」的理念──將對人的信任放到一個相當的高度並履行。這一點,讓Emma印象深刻。Emma說,在美國,你不用擔心買到假貨,無論購買什麼東西,人們都能無理由退貨。不僅是服裝、電器,就連食品也可以退──只要你對該產品不滿意。喜歡買衣服的Emma因此沒有了後顧之憂,常常抱一大堆衣服回家一件件慢慢試,最後把不合適的退掉,買下自己喜歡的。「這樣的情況,在國內任何一個都市都不可能出現,但在美國任何一個地方,大家都能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而退貨。」隨意退貨,除了是商家招攬生意的手段,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雖然也會有少數美國人會利用這種便利和優待佔小便宜,但是絕大部分的美國人不會濫用自己的誠信度。

  「美國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國家,美國人在出現危險和危機的時候,很容易守望相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和諧、簡單。」Emma說,美國對女性的關懷,也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她所就讀的法學院所在的麥迪遜市,是美國第二大安全城市,但是該校仍規定:女學生10點以後從學校回家,可以叫出租車,費用由學校報銷。

  雖然有許多理由讓Emma喜歡美國,但是獲得碩士學位以後,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畢竟國內有最好吃的中國菜。而且做律師這一行,人脈很重要,我的人脈基本都在中國,我在這裡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英國學校的男女差異

  英國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加上擁有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言的獨特優勢,一直是世界上主要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國家之一。 2002年,赴英留學的人數首次超過了美國,英 國成為吸引外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目前,在英的中國留學生已超過6萬人。

  採訪對象:許佩瑾

  年齡:30歲

  留學地點:英國

  現在職業:酒吧業主

  留學英國印象:傳統矜持,混合著現在多樣的國家

  回國原因: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

  許佩瑾回到上海已經一年多了,最近她開了一家自己的酒吧,酒吧的名字叫做Capri,那是一個義大利小島的名字。

  從小起,許佩瑾就喜歡獨自一人到處遊走旅行,在早年英國的留學經歷以及在荷蘭工作期間,她把歐洲都游了個遍。比起那些風風火火的留學歲月,現在的許瑾佩更多了種把風景都看透的味道。

  1998年到2000年,許佩瑾獲得了由英國東南部的艾塞克斯大學提供的獎學金,就讀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後,她又去了法國,修了一個關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繪畫史的課程,後來到荷蘭生活了一段時間。「我特別懷念荷蘭的一個有壁爐的酒吧,那裡溫暖悠閑的氛圍讓我沉醉。當時我也沒有想到,會成為一個酒吧經營者。」

  她的酒吧中午12點開門,晚上12點關門,生意雖然略顯清冷,但許佩瑾並不計較太多。經營酒吧對她而言,也許更近似於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份事業。一個單身女人開酒吧?也許許多人會帶著奇怪的眼光來看待這一現象,但許瑾佩並不在意,她說,性別差別對待的問題,不論在英國還是中國,無論從學校到社會,都一樣存在。

  許佩瑾說,中國的學生在中學裡無論男女學習的課程都是一樣的。但在英國,一直有這樣一個教育傳統,就是在進入高中後,男生選擇學習像物理化學這樣的課程,而女生選擇生物生理學,因為這些學科被認為是「女孩子該學的東西」。現在在英國,就拿生物醫學這個課程來說,在大學裡學習它的70%是女性,可是能獲得博士的下降到50%,而最終成為這一領域的教授中只有10%是女性。在英國皇家學院(相當於中國的中科院)只有5%是女科學家。越走到高端,女性的比例越少,並不是因為她們的才能比男性差,而是因為她們的位置較男性而劣勢。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走到社會給她們安排的既定角色裡面去了:她們成為了妻子,成為了母親,開始把精力投入家庭而非事業了。

  在商業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女性去學習金融和經濟貿易類的課程,「科學」也不再像20年以前那樣能吸引最好的學生。在英國,政府卻啟動了一些鼓勵女學生投身於科學事業的組織或者基金會。比如在2003年11月,英國首相宣布了一項新的總值達1000萬英鎊的計畫,意在吸引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優秀學生到具有一流研究環境的英國攻讀博士學位。許佩瑾認為,對於每一個人而言,對職業選擇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選擇你所享受的行業,而非為了某一個目的來決定自己的職業。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英國就讀人力資源的許佩瑾會回國後,放棄了在外企工作的機會,自己開酒吧的原因。她說,她想開一個真正的「鄰式酒吧」,凝聚同道中人,讓城市中的陌路成為好友甚至是知己。「什麼樣的酒吧老闆會引來什麼樣的主顧,於是這樣的呼應成了一種風景,也成就了彼此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茫茫人海中,哪裡是你可以去喝一杯的去處,根據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需求。那時候你就不再為趕時髦去泡吧了,酒吧只是一個場景,你還是你自己的主人。」

  揹負壓力的「新人類」

  留學澳洲:從日前舉辦的澳大利亞教育展上獲悉,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生源國。中國大陸赴澳留學的人數近年來一直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增長,優質的教育體系,純英語的文化,良好的社會基礎,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令不少「新新人類」及其家長把澳洲作為當今出國留學的首選。

  從小到大,大家都是這樣記住周詩元的:那是畫家周加華的兒子。近日,周詩元剛剛在上海舉辦了個人攝影展,這個17歲的大男孩所做的一切,注定超越他的年齡。也許,終有一天,人們會反過來這樣介紹周加華──「那是周詩元的爸爸」。

  初中畢業後,周詩元去澳洲讀高中。剛到的時候,從小生活在擁擠的大城市裡的他,被澳大利亞天高地闊的自然風景所吸引。本來就酷愛攝影,這一來更是按捺不住心底的興奮,頻頻按動快門。

  初到澳洲求學的周詩元,常常被一些早來一步的學長們理直氣壯地提醒:「我們是在西方,就應該融入他們的社會。」「老兄,這可不是在中國。」

  周詩元從小就受到父親嚴格的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深的領悟。他說:「西方社會絕非勝地,我們需要有選擇地學習」。這樣的話從一個17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足以讓不少擁有MBA或者博士學位的「海龜」們汗顏了。

  說起在澳洲與國內的不同,周詩元說,無論是空間上,還是教育制度上,澳洲都顯得更為自由。澳洲地廣人稀,空間上的自由感不用說,加上遠離父母,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切由自己做主。「我每星期都會按時向父母報告一週來的所作所為,因為我知道,無論如何我只是個孩子。碰上一些困惑或者煩惱,父親總會在電話裡幫我解決。」

  在澳洲的中學,學習的科目更為廣泛,就連烹調、高爾夫球都是學生們必須要學習的。而老師與學生之間是完全平等的,周詩元就讀的Turrumurra High School是這樣給學生佈置作業的,「如果你覺得有需要,那麼就去完成它。」每一次測驗,分數都不會被公布,更不會像國內的學校那樣排列名次,大張旗鼓的提倡分數競爭,比賽成績。那樣的話,會被認為是對學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在這樣一個極度開放和自由的國家裡,許多華人學生迷失了自己,將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花在玩樂上──有人沈迷於遊戲機廳、酒吧,有人改裝跑車、集結幫派鬥毆打架。仗著家裡雄厚的經濟支持,忘記了來到澳洲求學的初衷,把「自由」當作「無規則」,放縱自己。在澳洲,如果媒體上報導發生了青少年群毆事件,幾乎 100%是華人子弟。周詩元「我們這些遠離家庭、遠離祖國的孩子,都揹負著沈重的壓力,不能辜負家人、朋友的期望。但是很多人就徹底喪失了自己。」

  雖然,相當一部分的華人子弟在澳洲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但是,周詩元的身邊大多是一些友善的、對中國人沒有偏見的本地居民。有一次在從學校回家的列車上,周詩元與同車的一位老太太聊得極其愉快,臨別之際,她還將隨身佩帶十多年的十字架送給了他。

  一個人在外留學,孤獨是在所難免的,周詩元告誡自己──中國的傳統文化給予了自己無形的支持,家人與朋友們的鼓勵足以戰勝任何孤寂,會使自己更加明確求學的使命。「我會自信地在國外學習,雖然這裡不是中國,但是我們不能忘了自己是誰。」

《小康》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